陳冠中專文:帶著中華文化進入殖民地的香港

2019-08-09 05:50

? 人氣

1841年清廷戰敗英國,香港由英國統治。圖為早期描繪成為殖民地後的香港島景象。(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841年清廷戰敗英國,香港由英國統治。圖為早期描繪成為殖民地後的香港島景象。(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我們所說的香港,是包括新界、九龍半島、香港島及約兩百六十個大大小小離岸的島嶼岩礁的。

香港最早的居民大概是未被漢化的越人。從出土文物看,越、楚、漢文化在秦漢年代已在這個地區有所交流。唐朝曾在今日屯門設鎮駐軍,而宋朝曾在此建立最後帝都,這些都不說了。

香港最早的書院是鄧符協在錦田建的力瀛書院,建於宋代。到了清代,由定居者設立的書院、書室計有四十多所。這一點已很好的說明香港雖處於大陸的最南端,卻並非中華文化的化外之地。

單說香港島,那又是什麼狀況?穿鼻草約後,大英欽奉全權公使大臣義律率眾在一八四一年一月占領香港島。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很生氣,他本來叫義律在舟山群島搶一個島,但義律卻自作主張拿了香港島,一個在巴麥尊眼中是「幾乎了無一屋的荒島」。這句話後來被不斷引用,但我們不要把這句話當真,這是一個英國人用來罵另一個英國人的氣話,並不是對事實的描述。

20190807-1841年清廷戰敗英國,英國皇家海軍、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與清廷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841年清廷戰敗英國,英國皇家海軍、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與清廷簽訂《穿鼻草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英人占領香港島後,義律做了一件事:下檄安民。

為什麼要安民?因為當時香港島已經有五千至七千居民,並不是荒島。

另外一個常見的說法是香港在鴉片戰爭前只是個漁村。這說法也稍有誤導,因為不是只有一條村,而是有很多個村或定居點如石排灣、黃泥涌、鶴嘴、柴灣、大潭、田灣,灣仔、大潭篤、掃桿埔、石澳、薄扶林等,而且不一定是漁村,更不是三家村,有些定居點已經是有相當規模的,譬如在石掛灣即現在的香港仔一帶約有兩百幢房子,足以促使英人將該地改個他們熟悉的名字叫阿巴甸。一名美國傳教士發現赤柱有五百八十位居民,分本地(廣府)、客家、鶴佬(福佬、潮州)三系,另有商戶一百四十五家。

當時,香港島還有蜑家艇民。不過島上居民除有捕漁為業者外,很多是務農的,說不定還有植香樹及製香出口的手工業,更有已形成市集的鎮頭和貿易港口如赤柱、筲箕灣、石排灣。

我們以前常以「開埠」來說殖民地的開始,這個說法是有點用了英國殖民者的眼光來看香港的,其實在鴉片戰爭前,香港已經是個中式的埠。這包括水域裡的海盜。

當時一些在赤柱、石排灣、鴨脷洲、銅鑼灣等地的廟宇,都藏有十八世紀的鐘鼎,顯示它們的成立已有一段日子。

一八三八年,在離島大嶼山的大澳有一百一十九家商戶捐款重修天后廟,一八四一年又有九十八家捐助洪聖廟。可見離島在鴉片戰爭前也不是化外之地。

更有英人在一八四一年四月記載說,他們在石排灣發現一家學校,讓他們想起老家的村校。稍後的記載說該校校長除留了辮子外,神態舉止都像英國學校的校長。原來香港島在英國人來到前也有書室。其實,一八四一年香港島已有九間私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