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中專文:帶著中華文化進入殖民地的香港

2019-08-09 05:50

? 人氣

這是個事實:歷來很多移民都是為了逃避大陸的動亂而來到這個相對法治自由安定的殖民地,然後求發展。故此,說法治、自由、安定、繁榮為香港人主觀上最核心的傳統價值是可以成立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一輪移民潮的另一個事實是:新移民中,很多人是因為大陸政權的易手,或者說白一點是為了逃共產黨而來到香港的。這大概是中共建黨以來,第一次有大量的內地人為了避共逃到香港來,四十九年之前的土改還不見得太多地主富農逃到香港,但土改的殘酷大概嚇怕了很多人。這些香港新移民在對中共的態度上,故此較接近同期遷台灣的外省人新移民,而跟在南洋多年的華僑有很大差別──後者往往反而較親近「新中國」。

因為大陸人大量湧至,殖民地政府放棄了實行超過一百年的政策,即華人不管是大陸人還是香港居民都可以自由往返香港與大陸的政策。一九五一年殖民地首次設立了邊界,沒有合法簽證的大陸人不得進入香港。

不過殖民地還留了一條,就是成功偷渡入境的大陸人,只要不被抓到,到達市區後就可以在香港居留。這叫抵壘政策,取意壘球賽中跑至下一壘時只要及時觸壘就可過關。因此,很多大陸人偷渡來港,有些冒險從廣東游泳到香港。

六十二年大陸三年災害後期,大批廣東及十二個鄰近地區的大陸人,漫山遍野的跨境從陸路湧入香港,當時許多香港居民熱淚盈眶的帶著乾糧飲料到邊界去接濟他們,甚至引領他們到市區,而殖民地政府抓到他們遞解回大陸前,也會給他們吃一頓熱飯。中文報章一般稱之為難民潮,香港居民當時把這些同胞稱為難民、難胞,而不是非法移民。大概許多香港居民那時候還記得自已也曾是移民。

這個心態不到二十年後已經改變。大陸文革結束後,在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年,又有四十萬大陸人湧入香港,殖民地政府遂在八○年取消抵壘政策,以後不管他們到了香港的甚麼地方都將是即捕即解回大陸。

自此在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的香港居民眼中,大陸來客再不是難胞,而是非法移民、新移民。七○年代末、八○年代初香港居民給了大陸來的新移民一個別稱叫阿燦──阿燦是當時一齣收視頗高的港產電視連續劇裡,一名行為好笑的大陸客的名字。

這時期香港人口五百多萬,居民的分別心和對香港的歸屬感也增強了,以「香港人」自居,以別於大陸人及其他地方的人。下文會再談到這點。

在七○年代末有一個移民群體,在香港的論述中常被忽略。他們曾是東南亞或北美澳紐的華僑,五○年代為了愛國回了中國參加建設或求學,文革期間吃盡苦頭,文革後容許他們帶著家人離開中國,先到香港,等待簽證,但是他們之中有一大部分發覺原居國家不讓他們回去,唯有在香港定居。他們很多受過高等教育,但學歷在香港不被承認,只好屈就,進入工廠,擔任技工或中層管理,充實了香港工業的技術含量。到中國改革開放,他們有一部分憑多年在大陸建立的關係,轉營中國貿易。這個群體對香港八○年代的經濟發展,是有很大貢獻的。不過,我們比較多談到四十九年前後那一代移民的重要性,較少突出六十二年難民潮和七○年代末移民群體對香港的貢獻。

20190807-《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印刻出版)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書封(印刻出版)

*作者為香港作家。本文完整內容刊載於《印刻文學生活誌》2019年8月號(印刻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