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王毅勘察中緬邊界,看滇緬孤軍的血淚歷史

2019-02-24 07:10

? 人氣

外長王毅在雲南省,沿中國與緬甸邊界為界樁上略為斑駁的「中國」兩字再描紅添色。(微信公號,雲南外事)

外長王毅在雲南省,沿中國與緬甸邊界為界樁上略為斑駁的「中國」兩字再描紅添色。(微信公號,雲南外事)

在紀錄上,滇緬孤軍在兩次撤退回臺灣的紀錄,第一次是1953年(民國42年)11月8日至隔年(1954年/民國43年)6月3日止,分成三期,先後撤退52批,共7,280人;另外根據中共方面的資料顯示:從1953年11月至1954年5月,國府共撤走李彌總部、「反共抗俄大學」、第二十六軍軍部、第93師、第193師、第4、10、18、21縱隊等部共5,472人,以及家屬1,030餘人。

第二次是1961年(民國50年)3月17日至4月31日,撤出的官兵以及眷屬人數有4,409人(有紀錄是4,406人),其中武裝人員2,701人,眷屬261人,義民1,447人。

總計,兩次大撤退的總人數為6,750+4,409=11,159人。(註一)而其中第二次大撤退則與中共和緬甸劃定國界有關

2019年2月17日,中共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單膝跪地親自為中緬邊界上已斑駁的「共和國1號碑」描紅添色。這年10月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70周年紀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被稱為「共和國1號碑」的中緬1號界樁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王毅一行徒步從石城埡口出發,冒著漫天風雪,抵達海拔3,214公尺的尖高山主峰中緬1號界樁。這條在1960年劃定的中緬邊界線,是中共政權建立後與鄰國劃定的第一條邊界線。

回顧中(共)緬邊界談判史,在1960年簽訂協定之際,中共在國際上處於不利地位。內部有大躍進導致經濟衰退,外部問題包括與印尼因為印尼華僑問題而關係緊張,八二三砲戰使中(共)美處於衝突邊緣,與印度關係開始惡化。同時,中共對東南亞共黨的援助,也使鄰國對北京有戒心。

因此,中共希望透過簽訂中緬邊界協定,傳達與鄰國和平共處,解決爭端的意願。(註二)

為了消滅孤軍~中共承認英國人所劃之中、印「麥克馬洪線(McMahon Line)」的緬甸段

1958年中共在大陸實行「三面紅旗」政策(即:「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時,雲南發生許多抗暴事件,許多不滿中共暴政的大陸難胞,紛紛逃往邊區,有的被救總安置於泰北的難民村,有些則自願加入孤軍行列,不久「八二三砲戰」爆發,臺海戰事緊繃,孤軍又再次組織了3次反攻,雖然最後仍是大敗而歸,但卻給中共帶來莫大的壓力,而後孤軍在撤退的同時也帶出了34,000多名難民,更加充實了當地的人口與反共力量,國府透過大陸救災總會,撥款5萬美元,協助這些人在當地建立了30多個難民村並改善這些總數超過15,000多人的生活。對中共來說,這些國民黨孤軍人數雖少,但芒刺在背,為永絕後患,因此在1960年10月在緬甸總理吳努(緬甸獨立後第3次執政)親自訪問大陸時,毛澤東同意延續1955年至1957年周恩來與吳努(緬甸獨立後第1、2次執政)會談時的承諾,將清代被英國侵佔的土地正式劃給緬甸,也就是包括佤邦……等所謂「司各脫線(1894與1897年中、英雙方兩次會勘中、緬邊境時由英方勘界委員G•Scott所提出的國界線)」以西之地全部正式的劃歸緬甸,但目前這個協議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一直未予同意,因此在臺灣所發行的地圖上,江心坡以西的孟養土司控制地仍舊劃歸中國之領土。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