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天空的顏色是國家進步的象徵

2015-09-08 06:30

? 人氣

機車是主要都會污染源,政府該設法減少數量,而不是只有花錢作檢驗。(呂紹煒攝)

機車是主要都會污染源,政府該設法減少數量,而不是只有花錢作檢驗。(呂紹煒攝)

入秋第一道鋒面過境,北部氣溫下降,有了秋天的涼意。不過從現在開始進入一年中空氣品質最不好的時候。空氣品質與人民健康息息相關,任何經濟發展推動計畫,都應以維護好空氣為前提,天空的顏色更是一個國家進步的象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在此時,行政院核定國內第一本院版的「清淨空氣行動六年計畫」,預計投入390億元,在2020年讓細懸浮微粒PM2.5,達到年平均值每立方公尺15微克的目標。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因為行政院終於知道,改善空氣品質不能只靠環保署的末端防治,必須從調整產業、能源、交通等政策源頭做起。只不過這個行政院版的計畫能不能發揮改善空氣品質的功能,現在看來還言之過早。

《改善工廠污染應從總量管制做起》

因為仔細看過這本計畫後,發現並未直指空氣污染問題、並提出明確改善計畫。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固定污染源(工廠)、移動污染源(汽機車)。目前細懸浮微粒PM2.5的貢獻源,工業約占30%、汽機車約占30%、境外污染約占40%。工業不但是PM2.5的大污染源,而且同樣是PM2.5,工業排放的微粒中又含有較多有害物質,對附近居民的健康風險也比較高,因此改善工業污染是改善空氣品質的關鍵。

而第一步是先把污染總量控制下來,但目前除了高屏地區從今年七月起實施空氣污染總量管制外,其他地區並沒有。在這種情況下,開發案環評審查只會考慮個別開發案的增量影響,未考量當地污染總量是否超過涵容量,導致一個污染已超標的地區,開發案還是照過不誤,例如之前通過的台積電大肚山擴廠案就是如此。

但很可惜這本計畫中的「固定污染源減量規劃」,還是只強調由環保署加嚴工廠污染管制標準,但如果沒有訂定區域污染總量管制,就算管制標準再嚴、每根煙囪也都符合標準,這個區域的空氣品質還是難以改善。

《改善汽機車污染,應減量不是汰換》

另外以都會區來說,汽機車是主要的空氣污染源之一,其中又以老舊機車的污染量最嚴重。目前台灣登記使用中的機車有1,500萬部,其中約200萬部是二行程機車,這些烏賊車用了一、二十年還在路上跑來跑去,但檢驗時還是可以用老舊的標準,導致「合格的烏賊車」滿街跑。然而環保署不正視這個問題,每年還是從空污基金中花6億元做無效的機車定檢,難怪都會區的空污老是改善不了。

而多年來的汽機車改善措施都以「汰舊換新」為主,但台灣都會區汽機車的問題是過盛,改善空污關鍵在於「機車減量」,鼓勵民眾搭乘捷運、公車。不這麼做,反而編列大筆經費鼓勵民眾買電動機車,朝著「機車增量」方向思考,而且經濟部、台北市政府在推動電動機車時,想的不是空污減量,而是扶植產業,手段與目的不符,加上充電站、電池規格不統一等問題,電動機車推動多年總以失敗收場。

《不要迷濛天空,先從改善空污做起》

空污基金徵收到今年剛好滿20年,這20年來空污基金徵收項目愈來愈多,從最早的硫氧化物、逐步增加徵收氮氧化物、營建工程空污、揮發性有機物、以及13種有害污染物,至今每年可徵收金額高達70億元,經費不足再也不是空污無法改善的藉口。為了消化這70億元,全國竟然有高達3千多個計畫在跑,許多用途非常莫明奇妙,究竟這些計畫那些有效、那些無效,更應該好好檢討一下。

再來就是民眾的環保教育。農曆七月幾乎每一天空氣中都散發著燒紙錢的味道,往年環保署在這個時候還會提醒民眾少燒一點紙錢,今年則連發新聞稿都免了,一看才知道,原來環保署已經把這項工作轉給內政部,然後以為自己就沒事了。但空氣改善是系統性的工作,不是分工後把責任切開,然後各做各的就好。

細懸浮微粒除了與民眾健康息息相關,也會影響視線,當PM2.5濃度高時,天空就會一片迷濛,不想活在天空迷濛的城市,就要從改善空氣品質做起。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