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面臨螺旋式通縮困境,中國政府為何不願大膽刺激經濟

2024-09-18 15:00

? 人氣

IBM撤回北京、上海、大連等地超過1000名研發和測試崗位員工的權限。(圖/翻攝自微博)

IBM撤回北京、上海、大連等地超過1000名研發和測試崗位員工的權限。(圖/翻攝自微博)

在中國瀕臨通貨緊縮之際,華爾街經濟學家呼籲中國採取更多財政刺激措施。但中國政府恐怕仍不會大膽行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幾年,西方大部分國家一直在抗擊通膨,中國則面臨相反的情況。中國的通貨緊縮壓力正在加劇。2024年8月份,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上漲0.6%,但主要是因為食品價格受極端天氣影響而上漲。8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實際上僅上漲了0.3%。另一種觀察物價變化的指標是GDP平減指數,也就是中國名目GDP成長與實質GDP之比,反映的是總體物價的漲跌幅度。用這一指標來衡量,中國已連續五個季度處於通縮狀態。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房地產市場的內爆拖累了整個經濟。房地產開發商以及材料等相關行業紛紛縮減投資。長期以來,房地產一直是中國家庭最重要的財富積累資產,但如今他們已收緊錢包。消費支出減少導致物價下跌,給企業利潤和薪水帶來壓力。這可能引發惡性循環,使通貨緊縮更加根深蒂固。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甚至表示,通貨緊縮目前是中國的「頭號公敵」。

中國政府沒有直接向家庭提供促進消費的刺激政策,而是選擇支持製造業。這導致許多行業產能過剩,過剩產品最終流向海外市場。這雖然有助於中國出口(中國8月份出口同比成長8.7%),但產能過剩正給價格帶來進一步壓力。衡量工廠出廠價格的中國生產物價指數PPI)近兩年來一直處於下降態勢。

中國出口激增也引起許多國家的擔憂,並引發了電動車等領域的貿易壁壘。這意味著僅靠出口推動成長恐怕很快將難以為繼。

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投資製造業和出口並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源:房地產市場低迷。今年5月,中國宣布鼓勵地方政府收購存量商品房作為保障性住房,這項政策旨在去庫存,方向是正確的。但是,負責收購任務的地方政府因土地轉讓收入和稅收減少而受到重創,幾乎沒有可以用來收購存量房的資金。

但中央似乎不太可能放棄現有的策略,至少目前是這樣。中國政府一直不願意直接投入資金刺激消費,認為這只是權宜之計,而扶持產業將有利於建立長期產能。支持生產,尤其是電動車和新能源技術等戰略性高端產業的生產,有助於打造國家領軍企業,這是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另一個關鍵目標。

在某一刻,中國政府很可能觸及到一個經濟疼痛的上限,迫使其採取更果斷的行動。一種可能性是中央向地方轉移更多資金,協助地方政府清理過剩商品房。

可即便如此,也無法讓中國經濟轉向更可持續的成長動力,例如國內消費。十多年來,外國分析師和投行經濟學家一直呼籲中國進行這種改革。但這需要中國政府進行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並實現根本性的思維轉變。

情況可能需要變得更糟,才能刺激中國政府真正變革。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