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拒絕,就只能被情緒勒索!心理師教你4招擺脫無賴溝通,學會向對方說「我不要」

2021-02-05 10:15

? 人氣

拒絕別人不一定要直說,還有這些方法!(圖/取自Pakutaso)

拒絕別人不一定要直說,還有這些方法!(圖/取自Pakutaso)

A小孩:「你這個玩具可以給我嗎?」B小孩一時語塞,無法回應, A小孩以為默許,就拿走了。隔天 B小孩家長氣憤地找老師理論,質問:「 A小孩『搶』我家小孩的東西怎麼沒處理!」認為家長必須道歉,並好好教 A小孩反省:「不該要求別人送自己東西。」奇怪,社會教人「不可以向別人提出你的要求」,但是沒教「可以拒絕別人對你的要求」

我常在教育現場遇見這情況,所有「錯誤」都被指向提出要求的A小孩,他不該主動(不要臉地)要求別人送東西。可是小孩用自己的方式滿足他的需要,也問過對方,滿符合此年齡能用的方法,或許他只要多一個步驟:「等對方回應後才能拿」。A小孩問了,B小孩回:「好。」雙方都確認了,也還是有爭議,因為隔天B孩他媽又來了,她說:「 B小孩是被脅迫才說好,並不是真心的。」並指責 A孩應該要顧慮他人心情,說「好」只是客氣,不是真的,總之A孩不可以要求別人送他東西。B家長認為社交禮儀表面答應是客套話,有時說出來的跟真正心意相反,做人做事懂得揣測對方心意。又是奇怪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麼,為什麼不能直接拒絕呢?拒絕是明確保護自己的方式,不可以就是不可以,不是嗎社交上不直接拒絕,似乎是顧慮拒絕會讓對方心理受傷,太多次的拒絕會讓對方不願意再付出,減少互饋,婉拒才能保留面子。好亂呀!其實不如教導被拒絕後的自我調適,拒絕是人際界線的展現,被拒絕不過就事論事,不必惱羞成怒。未社會化的孩子就不在乎這種事,一下子就忘記剛剛的衝突,繼續一起玩,反倒是成人過於焦慮,自認為孩子會受傷

一門人人必修的拒絕藝術課

當心理出現警示,覺得很不願意或再也不想的感覺時,就是對方超過界線了。超過界線要拒絕,超過能耐、超過意願的部分,也需要拒絕。人生第一次抵抗從兩歲起,在自我意識萌芽後會以「我不要」排斥管教以展示主權,意即我反對你加諸在我身上的那些,這便是拒絕,我知道我不要然後直接表現出來。大部份的人不是沒有界線,而是是拒絕不了他人的要求,一種是自我感太弱無法明確拒絕,另一種並非不知道要拒絕,而是更擔心拒絕後別人的反應,例如怕對方受傷,擔心被群體認為不好相處,考慮到太多後果而說不出口。其實,只要修改太過直接的「我不要」,真誠的表達,有禮貌地拒絕別人即可,「拒絕的藝術」是有程序的傾聽和說明,需要練習才會表達。

拒絕前先真誠傾聽

你知道你不要,「但別馬上說不」,先傾聽對方訴求再回應。先同理對方一定要找你的原因,聽完再表示你的為難,句子型態是「Yes,But...」,如「你的困難我明白了,但真的很抱歉我幫不上忙。」如果面對面很難拒絕,可以先說「讓我考慮考慮」,回去後再以網路工具詳述拒絕的理由。拒絕是一定的,但在表達上「別馬上說不」,給對方留一點空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