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觀點:公益、眾籌、反萊豬

2021-02-05 07:10

? 人氣

圖為輕鬆籌2018年於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Potatohai ∕維基百科)

圖為輕鬆籌2018年於紐約時代廣場的廣告。(Potatohai ∕維基百科)

上月中某個夜晚,一位臺灣食品業派駐在江蘇省昆山市的營運主管突然因腦出血而昏倒,雖然開顱手術後逐漸脫離了生命危險,不過仍然意識模糊,處於昏迷狀態。因為疫情關係,妻小都在臺灣,不便前往探視照料。而接回臺灣治療的醫療專機所費不貲,巨額費用帶來的巨大壓力,焦急的妻子決定利用「水滴籌」平臺來籌款。慶幸的是,短時間內就籌到了接近40萬人民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群眾籌資,或簡稱「眾籌」(crowdfunding),顧名思義就是向群眾發起籌資的活動。雖然眾籌項目以商業眾籌為多,但慈善援助型或公共利益型眾籌也快速發展。中國大陸去年的《網絡大病籌款平臺行業洞察報告》就提到,從2016年開始,估計有超過500萬大病家庭通過水滴籌、輕鬆籌愛心籌等眾多APP平臺發佈求助信息,獲得超過20億人次的愛心響應。僅以平臺中最大的水滴籌為例,現有逾2.5億「獨立付費用戶」,也就是超過2.5億人透過該平臺為大病籌款個案捐出過真金白銀!

全球各地眾籌平臺繁多,不管商業型或公益型眾籌都累積了不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大病籌款或公益籌款主要訴諸於群眾的愛心,不過商業眾籌的參與者以獲利目標為主。至於群眾參與眾籌的績效到底如何?近年學術界開始有了針對眾籌的嚴謹研究。例如去年得到香港中文大學青年學者研究成就獎的金京泰(Kim Keongtae)教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金教授發表的多篇研究論文中,他發現群眾出資者大多是清醒明智的,絕非無頭蒼蠅。他認為「眾籌是相當理性的。要是劣質項目籌集資金較優質多,那就是市場運作得不理想,而在我的研究中,未見此情況出現。」

在一篇最近發表的論文中,金教授利用一個小型籌資平臺App Backer的資料研究發現,出資大眾的致勝策略在於鑑別適當的專家,跟隨他們做選擇。例如針對只有概念、尚待開發的「概念型APP」,大眾主要會跟隨「產品專家」而投資。反之,針對已推出市場、需資金改善產品或擴展市場的「已問世APP」,大眾主要會跟隨「市場專家」而投資。

這個研究之所以能夠進行,得益於App Backer在網站內提供某人、某時投資了某項目、某金額等透明數據。因此只要按一按投資者的名字,其過往的投資記錄,一目了然,供其他投資者參考,以作決定。因此,金教授及其和合作研究者得以證明,眾籌出資者並非盲目把錢打水飄,而是隨專家的過往記錄作精明抉擇。

商業眾籌所展現的群眾的智慧,公益眾籌方面或許也如此。雖然針對公益眾籌的學術研究還待開發,不過在搜尋引擎發達的年代,公眾人物的過往事蹟往往有跡可尋。因此,過去幾年臺灣、香港有不少在野人士針對公眾事務發起的眾籌,一呼百應,造成不少網路聲浪,也與運動本身形成相互加成的效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