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大學文憑會沒落嗎?高成本不保證高成就:「全民上大學」的美國夢不再

2020-12-21 10:22

? 人氣

瑞秋・維特恩(Rachael Wittern)讀高中時成績全A,得了一些獎學金,上了大學,之後又取得了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如今的她33歲,住在坦帕,是一名心理學家,年收入9.4萬美元。身負30萬美元學生貸款的她表示,自己獲得的教育與投入的成本無法相匹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維特恩的丈夫37歲,做過幾年倉庫工人,後來當了一名電工職業學徒。除去債務,估計學成後還能獲得相當可觀的收入。維特恩說,等有了孩子,她會建議孩子走丈夫的道路,不要攻讀四年制學位。

「我沒看出來所學的很多東西能有什麼價值,」她說,「除非孩子想好了要讀某個學位,否則我們還是希望他們選擇一條更為實際、沒有那麼昂貴的道路。」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對於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學生而言,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通常意味著將一輩子的正式教育費用提前支出了,因此要背負債務。教育專家表示,這種教育模式不再適用於所有人,很多沒有選擇這條路的人,會轉而選擇替代選項,即那些能以較低的費用、花費較短時間獲取的專業資格證書,這樣的方式緊跟勞動力市場變化,並能長期逐步更新。人們能夠獲取此類資格證書的途徑也不僅限於傳統大學。在制定教學內容和教育付費方式方面,私營企業已經開始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個多世紀以來,需要花費四年攻讀的全日制大學學位,一直是一個可靠的憑證,也是實現美國夢的敲門磚。而對於許多千禧一代和當代Z世代的年輕人而言,這卻成為了沉重的負擔。

千禧一代是美國歷史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人,但與前輩相比,他們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所以他們為什麼還要再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呢?

「他們很可能不會這麼選。」高等教育歷史學家、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教授約翰・特林(John Thelin)說。

對四年全日制學位的推崇,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民權活動人士推動大學全民化,希望人人都能成為專業人才。廣大學子沒能走上務實卻略含種族和階級主義色彩的雙軌制教育路線,即一部分人高中畢業念大學,一部分則成為行業學徒,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充滿雄心壯志的發展方向:全民上大學。

高中學校開始引導學生念大學預科班,遠離職業培訓。聯邦政府開始給更多學生提供貸款,用以支付大學學費。大學校園修剪整齊的操場吸引著學子。在美國,擁有四年制大學學位的人口比例從1965年的9%攀升至去年的36%。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