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田中的生態浩劫...他們為了救保育鳥類挨罵、甚至賠命!

2020-12-21 08:50

? 人氣

菱角田間,隨處可見死去的鳥屍,與全副武裝撒著石灰的農民。石灰能快速淨化水質,但也會導致水雉雛鳥失明。(圖/ 商業周刊提供)

菱角田間,隨處可見死去的鳥屍,與全副武裝撒著石灰的農民。石灰能快速淨化水質,但也會導致水雉雛鳥失明。(圖/ 商業周刊提供)

初冬,台南官田。上午10點鐘,水田裡搭起一頂頂雪白帳篷,8名分別來自晶華、日月潭雲品等知名飯店的廚師,忙著將菱角入菜,香氣遠播。田的另一邊人聲鼎沸,農糧署南區分署長、官田農會總幹事、生鮮大盤商、熟食研發工廠、以及新加入的全聯等零售通路,官、民、商全數到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是什麼原因,能讓各路人馬史無前例地聚集在田中央,為一顆小小的菱角發聲?

關鍵在當天的控場主持人、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員林惠珊。她,是5年前商周封面故事「消失的老鷹」的主角之一。

2015年,商周由台灣老鷹大量消失的現象切入,報導屏東紅豆田中的毒死鳥事件、神農獎得主林清源「從毒鳥轉向友善老鷹」的心態轉變、以及導演梁皆得拍攝《老鷹想飛》紀錄片23年的艱辛歷程。出刊後,這個故事,仍一點一滴向前推進。

當年發現毒鳥現場的林惠珊,如今也已結婚,有了兩個小孩。但她依然追著老鷹跑,為幼鷹綁上GPS腳環,遠遠觀察牠們的遷徙動線。

在屏東,一切正慢慢好轉,但100公里外的台南,卻傳出老鷹異常死亡消息。

原來,官田當地多以菱角和水稻輪作。由於水田泥濘,不適合用農機具翻耕,每逢年底,農民們都習慣直接在田間撒上浸泡過農藥的稻穀,一次完成播種與防蟲害。卻沒想到,水雉與斑鳩等啄食後死亡,老鷹吃下中毒鳥類的屍體,也跟著死去。

困境捲土重來,而菱角田的問題,遠比紅豆田更複雜!

「菱角幾乎是台灣唯一『每一個環節都得靠人力』的作物,」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說,從選種、種植、採收、剝殼到包裝,全程都無法自動化。保鮮期短、硬殼仰賴人工剝除,讓它遲遲無法進駐大型通路,僅能在傳統市場或小貨車中擺攤販售,懂得吃它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少,去年年產值僅2億5千萬元。

農村人口萎縮是更大的問題。年老、缺工又工序繁雜,讓菱角農們越來越無法承受收成不佳的後果,農藥也越噴越多。這導致只在菱角葉上築巢、俗稱「菱角鳥」的水雉數量暴跌,全台一度僅剩下不到50隻,甚至被列為二級保育動物,瀕臨滅絕。

該怎麼辦?必須慶幸的是,這裡並不是沒有任何曙光。(延伸閱讀:1年600萬公斤、8萬寶特瓶,台灣海洋垃圾汙染多嚴重?這地區最「母湯」

接棒復育計畫的水雉媽媽!丈夫為鳥趕走死神,卻因此吸過多農藥癌逝

我們驅車前往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多項資料顯示,這座占地約15公頃的人工濕地,是所有保育工作的核心,而園區主任李文珍,還是上一任主任翁榮炫的遺孀。

「他發現水雉死於農藥之後,就決定要全力阻止這件事,」李文珍回憶,一名保育員,有的只有一股傻勁。為降低水雉中毒的機率,翁榮炫白天拚了命的開墾園區,種菱角撿福壽螺,希望讓牠們多住一個月、延緩往外飛的時間;夜晚到清晨就在田裡巡邏,看見農藥就用鋤頭翻土蓋上,再不斷揮舞旗幟,阻止水雉降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