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人社營20周年 創始人朱敬一談破除「理工沙文主義」

2020-11-21 18:38

? 人氣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創立至今已20周年,中研院院士朱敬一21日下午受邀演講。(郭怜妤攝)

「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創立至今已20周年,中研院院士朱敬一21日下午受邀演講。(郭怜妤攝)

2000年,時任國科會人文處長的朱敬一號召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眾多學者,創辦「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以下簡稱「人社營」),轉眼人社營今年已邁向第20年,現職中研院院士的朱敬一今(20)日受邀回台大分享「過去20年人社營想要反轉的是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朱敬一提到,創辦人社營有3個主要目標,包括補足過去高中教材的不足、培養學生對人文社會的了解,以及培育人文社會科學界的人才。

「過去填鴨教材是匪諜編的!」朱敬一:會使學生失去興趣

針對以往高中人文社會學科的不足之處,朱敬一笑稱,過去的高中的教材好像「都是匪諜編的」,要讓學生讀完基礎的法學、政治等知識後,就對這些失去興趣。他回憶那時翻高中課本講到法學,但卻只有3分之1學期的時間,所以只能以「緒論」形式呈現,必須簡化再簡化。

朱敬一舉例,過去的公民課教材提「有上下關係的叫私法,沒有上下關係的叫公法」,但這樣誤導式的論述,既呆板又填鴨;且過去編列課綱時,各學科的編輯者各自為政、沒有串連,因此缺乏整體觀。

20201121-人社營廿週年,舉辦《過去20年,我們想要翻轉什麼?》講座。朱敬一比喻人文社會科學有如「將官不分兵科」。(郭怜妤攝)
朱敬一比喻人文社會科學有如「將官不分兵科」。(郭怜妤攝)

朱敬一認為,其實高中現行社會科學中尚未對「經典」取得完整的共識,如英國經濟學者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著作用的是「30年代的英式英文」,若無導讀,會讓學生難以理解。他強調,在不同的時代氛圍會對經典中提到的概念有不同的解讀,有合適的老師帶著學生「跨過經典所設下的知識門檻」,做出解讀和反思,才能觸動人心、找到共鳴。

朱敬一:通識課程重點在於「跨領域的融會貫通」

至於大學的通識教育,朱敬一則分享2002年教育部進行的評鑑,認為真的不盡理想。他指出,各大學的科系院所比例不同,要推通識教育解方亦各有不同;重點在於「串接」不同學科,將該校既有的學科與人文社會科學連接,例如地質學科相關的院所,可以開設「寶石形成與文化」相關的課程。

朱敬一指出,通識課程重點在於跨領域、不分學科疆界的「融會貫通」,並且懂得去欣賞;當大家透過通識教育對不同學科多了解、多欣賞,就會多些同理心。但除了觀察「人」,更要觀察「人的組成」,那就是「社會」,他更笑稱「讀紅樓夢不會讓你完全了解社會的運作嘛!」

20201121-人社營廿週年,舉辦《過去20年,我們想要翻轉什麼?》講座。台下同學與講者朱敬一院士互動熱絡。(郭怜妤攝)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受邀回台大分享「過去20年,我們想要翻轉什麼?」與台下同學互動熱絡。(郭怜妤攝)

他指出,台灣學生高二就分流,造成學生缺乏接觸通識教育的機會,培養人文素養需要「漸摩濡染」,長久浸淫在抽象的、對社會的思考與訓練之中;人文素養與情懷需要「苦難」,才能如前蘇聯的「苦難文學」一樣,淬煉出深刻而精彩的知識或經典。

培養通識不會在實驗室裡,不會在一個完全控制變因的環境中,而是要考慮種種脈絡、歷史。朱敬一舉例,美國演化生物學者Jared Diamond的著作《槍砲、病菌與鋼鐵》「怎麼看都不像是自然科學啊!」是因為這些著作已經將知識「揉成一片」,建構了全面完整的知識觀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