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用盡全力過日子,為何還是離快樂生活那麼遠?真正重要的關鍵,多數人都忘了…

2017-08-22 08:30

? 人氣

前陣子有則新聞,一位叫做鮑伯的資深工程師,被公司發現他上班都在逛網拍、臉書、看貓咪影片。但他的績效表現卻逐年進步,年薪超過12萬英磅(約 450 萬台幣),還從未加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公司很疑惑,就請稽查員來查他的通聯和網路瀏覽紀錄,結果發現鮑伯把他的工作都外包給中國的技術承包商,扣除要付給對方的2.5萬英鎊,一年還獲利超過 10萬英鎊(約380萬台幣)。而他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打打電話給承包商。

如果你是老闆,想必也會開除鮑伯吧!但《生活槓桿》作者羅伯·莫爾(Rob Moore)卻認為,如果他是這位員工的老闆,不但不會開除他,反而會升他官!
因為鮑伯的老闆認為,你怎麼能把自己的工作外包給別人呢?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鮑伯老闆的想法,來自於工業時代的思維,將生命分為明確的階段,各有任務:18 歲前重於學習;18 到 65 歲,努力工作,為了老年生活;65 歲以後才能悠閒享受退休人生。這或許也是現代社會上普遍的想法。

但從莫爾的角度來看,第一,工作已經順利完成,第二,鮑伯強於溝通整合能力,所以應該將他升為產品經理,負責與外部技術承包商協商,提升公司整理效率。

鮑伯老闆以為員工努力工作,公司就會成長。然而,公司成長的「關鍵」,在於「做對的事」和「溝通」。反而是老闆執著的「自己做自己的工作」是鮑伯要花最多時間,但並非如此關鍵的一環。所以就莫爾看來,不如把這塊外包,這樣員工也有更多時間去思考,什麼是「關鍵」。

釐清價值與願景,找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

莫爾認為,找出「關鍵」是最適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他在書中提出槓桿法則,建議每個人找出對自己最重要的價值與工作,放棄其他對自己無益的事物。如此,能省下許多時間,提早享受在工業時代思維裡只有在退休後才能有的悠閒生活。

首先,你要先釐清自己的「價值」(Value),也就是對「現在」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事。可以藉由紙筆,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像是健康、家庭、財富、自由一一羅列,羅列完後,再排定優先順序,例如增加財富與家庭哪個比較重要。

如果還是沒有頭緒的話,也可思考平常有什麼事,是你即便要做一整天,也不會感到有壓力的,像陪伴家人、閱讀;或是你現在大多數的時間花在哪裡,家、辦公室?如果是辦公室,那可能對現在的你而言,工作表現好,才是價值所在。

再來則是要思考自己的「願景」(Vision),想對「未來」而言,什麼是自己想要成就的事。舉例子來說,有些人工作時動力十足,退休後卻一蹶不振。原因在於,工作時他有價值,可以賺錢撫養子女、幫公司成長。但退休後,這些都不在了,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經理人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