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罷韓後 高雄得想產業未來怎走

2020-06-19 11:00

? 人氣

橋頭科學園區的成敗,對高雄產業轉型至為關鍵。(行政院提供)

橋頭科學園區的成敗,對高雄產業轉型至為關鍵。(行政院提供)

超過九十三萬的高雄市民選擇重新開機,兩個月後將重新選擇一位新市長,領導這個城市繼續前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刻應好好思考一些攸關高雄未來發展方向的政策課題,尤其是肺炎疫情後,全球政經局勢快速轉變,高雄如何在台灣、甚至亞太地區找到城市發展定位,這關乎高雄與高雄市民的未來。

應設法吸引「國家隊」青睞

高雄過去扮演台灣工業發展的重鎮,定位為亞太地區的航運樞紐,伴隨著製造業發展的出口工業區,再到轉口貿易型態的新港埠型態。

這個產業發展的軸心,確實也曾為高雄帶來一段美好的經濟發展榮景。但隨著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製造業大量外移,生產模式轉變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跨境生產管理模式,港埠在高雄經濟發展的角色,開始出現不同的思維。

海灣過去做為出口貿易的港埠功能,如今已逐漸轉為市民親水與城市觀光。

高雄港灣從出口貨物功能轉型為市民親水功能,自然成為高雄發展觀光與城市生活的一大特色。定位為「海洋首都」的高雄,結合獨有的港灣風景、愛河整治與山區天然資源,逐漸由工業城市轉變為改善環境、整治河川、降低工業汙染的內需城市。

加上高鐵、捷運、輕軌等綠色運輸系統的陸續建置完成,高雄成功擺脫過去工業城市的印象,邁向觀光、消費與生活的宜居城市。

對高雄未來的產業政策而言,與其要接軌國際,吸引跨國企業,不如更務實思考高雄的產業發展要如何能捲動地方投資參與,又能夠結合台灣整體產業的發展政策,吸引「國家隊」青睞。

建立在「五+二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基礎之上,中央政府已宣示未來將打造「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高雄也應該思考在這六大產業範疇中,可以爭取扮演何種角色。

高雄港20工區土地開發回饋,高雄市政府去年將42%提升至52%,港務公司以土開公司無所依附為由自行辦理,並要求市府變更20工區都市計畫,高市都發局為此痛批中央無法無天,不排除將全案送監察院討回公道。(圖/高市都發局提供)
高雄港埠功能貨物出口及市民親水兼具,「海洋首都」的自我定位期從過去工業城市轉型為觀光、生活的宜居城市。(高市都發局提供)

石化產業未來何去何從

例如正在開發階段的橋頭科學園區,雖然還有環評等設置園區的行政程序要走,但高雄市政府要把握這個階段的黃金時間,清楚擬定招商對策,好確定未來的發展願景。

橋頭科學園區要能吸引資訊、通訊與數位產業,利用過去台灣在半導體和資通訊產業的發展優勢,結合南部科學園區的台南、高雄園區,發展成為南部半導體聚落與高科技產業走廊,這樣可以積極對接中央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成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下一世代資通訊產業的發展基地,那高雄在新興產業的發展動能勢必精彩可期。

高雄除了發揮橋頭科學園區優勢,也要能讓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才能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

其中無法迴避、必須嚴肅思考的課題,首推石化產業未來何去何從,是否有可能導入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又能符合高雄成為宜居城市的發展願景。

其次是高雄過去的工業基礎遠遠落後都市的發展紋理,未來這些工業該何去何從,是不是有逐步去工業化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錦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