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之交能介紹你工作?從「六度分隔理論」看「連結者」特質:《引爆趨勢: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選摘(2)

2020-06-19 05:10

? 人氣

簡單來說,泛泛之交代表一種社會力量,你認識越多的泛泛之交,力量就越大。(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簡單來說,泛泛之交代表一種社會力量,你認識越多的泛泛之交,力量就越大。(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連結者

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關係?1960年代末期的心理學家米爾葛蘭(Stanley Milgram)特別進行一項實驗,試圖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每個人是否屬於不同的世界?雖然在同一時間內活動,但是互無瓜葛,不論在什麼地方彼此的關係都很疏遠?還是我們都隸屬於一個盤根錯結的人際關係網絡?從某種角度來看,米爾葛蘭的問題和本章之初的提問屬於同一類型,也就是:一個觀念、趨勢或一則消息(英軍來犯了!)如何一傳十、十傳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米爾葛蘭想利用連鎖信函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掌握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一百六十名居民的名字,分別寄給每個人一件小包裹。包裹內是一位證券營業員的姓名及地址,他在波士頓工作,住在麻薩諸塞州的夏隆。收到包裹的人,必須在包裹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找出可能將包裹送到這位營業員手裡的親朋好友,把包裹寄給他。例如,你住在奧瑪哈,有位表親住在波士頓,你可能會把包裹寄給他,因為縱使你的表親不認識這位證券營業員,但可能經過兩、三或四次轉手後,就能找到這位營業員。

包裹最後終於送到這位營業員的家中,從包裹經過哪些人的手,米爾葛蘭就能了解,隨機選出的一個人和相隔十萬八千里的另一個人之間的人際網絡。米爾葛蘭發現,轉手五或六次後,大部分連鎖信函就能送到這位營業員手中。「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的概念,正是來自這個實驗。

20190519 upload-紙箱 箱子 包裹 快遞 打包 物流 貨物 倉儲。示意圖。(取自Free-Photos@pixabay/CC0)
包裹最後終於送到這位營業員的家中,從包裹經過哪些人的手,米爾葛蘭就能了解,隨機選出的一個人和相隔十萬八千里的另一個人之間的人際網絡。(示意圖,pixabay)

這種說法如今已人盡皆知,因此很容易忽略米爾葛蘭這項實驗的真正意義。其實大部分人的交友圈既不廣,也不雜。一群心理學者曾經調查北曼哈頓的戴克曼國民住宅內的居民,列出他們在這個住宅區內最好的朋友,如果88%的好朋友住在同一幢大樓內,半數甚至住在同一層樓。一般人都是和年齡相近及同種族的人為友;不過,如果朋友就住在隔壁,年齡及種族反而是次要問題,畢竟遠親不如近鄰。

另一項研究以猶他大學的學生為實驗對象,徵詢他們為什麼和某人處得來,得到的答案是因為兩人的看法類似。進一步探究兩人對事物的看法時會發現,與其說是看法類似,不如說是兩人從事一樣的活動。一起從事活動或者個性類似的人,自然會結為朋友。換句話說,我們其實不是到處找朋友,只是自然而然就和同處一個小空間的人交起朋友。因此,住在奧瑪哈的人,和住在麻薩諸塞州夏隆的人可能不是朋友。

米爾葛蘭當時寫道,「我請一位很聰明的朋友估計,從內布拉斯加州把包裹送到夏隆一位特定人士得轉手幾次?他估計至少得轉手一百次。很多人估計的次數和他差不多,但結果平均只需轉手五次,包裹就能送到指定的人手中,頗讓人跌破眼鏡。」包裹怎麼可能只轉手五次就送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