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看美國大選民調與媒體因素 想台灣民主與發展的困境

2016-11-17 07:10

? 人氣

社會期望值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夕生成的;而是透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宗教的潛移默化以及大眾傳媒長期影響而來的。另外一個影響社會期望值的重要因素則是重大的歷史性事件,特別是涉及許多人生命財產的悲劇,譬如南京大屠殺、911恐怖攻擊、南亞大海嘯等。(插個嘴,所謂天然獨就是一種極端違反基本常識的說法,這種說法有點類似種族優越論---我族生下來就比其他人優秀。如果,天然獨的說法成立,那麼天然統也應該是成立的,所以,兩種天然之間,無可妥協,優越的種族必要消滅被他視為劣等的種族,戰爭就是必然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主流媒體對社會期望值推波助瀾的反效果

社會期望值是長期塑造而成。在外在環境沒有重大變化時,社會期望值即使有改變,也是緩慢而隱性的。此番美國總統選舉,社會期望值之所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腳色,一方面是外在環境在過去二十年有了重大的變化,另一方面,則不能不歸功(或歸責)於美國主流媒體以及主流媒體背後所代表的菁英階層,對川普的冷嘲熱諷。主流媒體傳達訊息是川普是好色、言語粗俗的爛人,不適合擔任總統。因此,當民調問選民支持誰的時候,受訪者根據傳統主流媒體要他們接受的社會期望值,順水推舟地給了訪問者一個他們期望的答案,卻「藏」起了他們的真實意願,使得川普的支持度轉入地下化。此外,主流媒體和民調機構一面倒地報導希拉蕊的領先,一方面也可能使得支持民主黨的選民覺得不差他這一票,一方面可能螺旋升高了對主流媒體不滿的選民投下賭爛票的決心。

《紐約時報》首頁也大篇幅報導希拉蕊成為首位主流政黨提名的女性總統候選人。(美聯社)
《紐約時報》選前力挺希拉蕊,選後大震撼。(美聯社)

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社會期望值,綜合而言,就是許多分析家所謂的「政治正確」,當主流媒體不斷傳播選擇川普是「政治不正確」時,許多選民卻用「政治不正確」來教訓了主流媒體的「政治正確」。我個人認為,美國大選的政治正確與不正確,恰好提醒了台灣關於統獨民調的可信度。

社會期望值、政治正確與統獨民調

在兩岸隔絕,乃至於國民黨還能掌控政權的時代,台灣的政治正確(社會期望值),就是「兩岸統一」,「台獨」絕對是政治不正確。所以,那時候民意調查,贊成兩岸統一的向來偏多,主張台獨的比例極少,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見;而這些沒有意見的人,在交叉分析它們的社經地位及省籍背景後,往往被歸類為「可能的隱性台獨」。上世紀90年代兩岸開始接觸後,舊有的政治禁忌逐漸瓦解,更多的人開始思索統獨的問題。等到2000年民進黨首次當家後,政治氣氛逐漸轉變,「兩岸統一」的選項,至少不再是唯一的政治正確,政治正確的光譜逐漸往台灣獨立的方向移動。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推斷,對某些族群而言,台獨反倒是現實台灣的政治正確,因此,當標籤鮮明的民調機構進行統獨民調時,許多受訪者會自動地給出了政治正確的答案,或者,乾脆變成了隱性的統一主張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朝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