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為何特別容易花冤枉錢?心理學家解讀:「1原因」讓你錢包大失血!

2025-06-22 10:00
消費心理學非常神奇,即使要花兩次錢但只要情境不同想法也會不同。(示意圖/取自pexels)
目錄

編按:你是否曾經歷過這樣的情境:掉了錢包不心疼,但搞丟預付的門票卻心痛不已?即使金額相同,我們對金錢的判斷卻往往會受到其「形態」和「用途」的微妙影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曾分享一個經典的行為經濟學思想實驗:一位女性搞丟了兩張價值160美元的劇院門票,她會再買新的嗎?如果換成是掉了等額現金,她的反應又會如何?答案可能出乎你意料!

這個實驗揭示了我們內心深處,有一種不為人知的「心理帳戶」機制。它默默地將我們的金錢分門別類,並賦予不同的「標籤」和「用途」,進而影響我們的購物決策金錢管理。從日常的小額消費,到大宗購物,甚至個人儲蓄習慣,這些看不見的心理帳戶都扮演著關鍵角色。本文將深入剖析「心理帳戶」的運作原理,透過豐富的案例,幫助你理解其對消費行為的深遠影響,並提供如何運用這項知識,讓你更聰明地管理自己的財富。

丹尼爾.康納曼實驗:遺失門票與現金,為何反應截然不同?

幾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暨暢銷作家丹尼爾.康納曼和我分享了他最喜歡的思想實驗之一。這個實驗可謂行為經濟學的經典,內容涉及了某位女性花費一百六十美元購買兩張劇院門票。她很期待這場演出,但是抵達劇院時,她卻找不到那兩張票。她把包包裡的東西都倒出來,又翻遍口袋,還是沒有找到。想到浪費掉的那一筆錢,她覺得有些不悅和可惜。但是表演呢?她會再花一百六十元買新的門票嗎?或是乾脆放棄回家?

康納曼在一九八○年代時,抽樣調查了人們對此情境的想法。將近九成的受訪者都認為,該女性在弄丟票券後會放棄這場表演。不過,如果把情境稍稍變化一下呢?這次,該女性沒有事先訂票。相反地,她帶了一百六十美元的現金,準備在售票亭買票。然而,抵達戲院打開錢包時,她卻發現錢不見了。她會改用刷卡嗎?在此情境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都改變答案,認為該女性會這麼做。那麼,為什麼第二個情境本質上也是付了兩次錢,卻比第一次更能接受?

理查.塞勒「心理帳戶」理論:金錢如何被分類並影響消費決策?

曾經提出著名的「助推理論」(Nudge)的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的解釋是,我們都有不同的「心理帳戶」。我們將自己所有的金錢分門別類,並賦予不同的特性和用途。花用的錢和儲蓄的錢不同,打賭贏來的錢和賺來的錢不同。即便對我這個成年人來說,年邁長輩隨著聖誕卡寄來的十英鎊鈔票,帶來的喜悅還是勝過從提款機領出的二十英鎊。這些心理帳戶不一定會像真正的銀行帳戶那樣組織分明。我們不會精確地刻意計算具體的數字、控管餘額來避免超支。事實上,我們多數時候根本不會意識到這些帳戶的存在。 (相關報導: 中樂透真的幸福嗎?頭獎得主崩潰嘆「與世界脫節快瘋了」心理學家揭1殘酷真相 更多文章

然而,它們對我們使用金錢的方式卻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於該如何解釋上述實驗的態度差異,塞勒提出以下論點。劇院門票被歸類於某個娛樂專屬的心理帳戶,而在票券遺失後再次從此帳戶提錢購買,感覺太過奢侈。但遺失的現金就不同了,現金屬於「一般性」心理帳戶,那裡還有許多錢能花用。對塞勒來說,這說明了為什麼許多人認為該女性即便現金遺失了,還是會再度買票,但票券遺失後則不會。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