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人口結構威脅,不能只看待表面數字,許多更有殺傷力的底層數據被忽略了,就像是只處理體外創傷,而體內出血未及時化解,將可能造成致命的危險。
人口不只是減少,也在反撲?
當我們談論「人口危機」時,常停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指標變化:生育率逐年下降、平均年齡逐漸上升、老年撫養比節節攀升。但我想提醒社會一個更危險卻被忽略的現象:人口反噬(demographic backlash)。
這個名詞在國際學界尚屬新興,但其精神已經深刻發生在台灣與亞洲的年輕世代中:年輕人不是單純「變少」,而是「集體失去動力」,用不婚、不生、不進場、不參與的方式,消極反擊這個讓他們失望的世界。
這,或許才是下一場文明危機的真實開端。
台灣:學習動能崩解的「未來焦慮症候群」
2024年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報告指出,15至29歲青年勞動參與率為54.8%,已連續四年下滑。此外,根據104人力銀行2023調查,高達46.5%畢業三年內的大學生對「未來五年職涯無明確方向」。
案例一:阿文,26歲,畢業於某國立大學資訊科系。工作兩年後離職,目前居家「短期休息」,實際上已一年未再就業。他說:「以前覺得學寫程式有前途,現在看到AI取代、自媒體爆炸,我連競爭的勇氣都沒了。」他每天花數小時滑手機、打遊戲,並非懶惰,而是「不確定努力有什麼用」。
這不是孤例。根據2023年教育部統計,超過18萬名大學生就讀中輟或延畢,創歷年新高。我們正面對的,不是知識不足,而是學習失焦與目標缺位的結構性崩解。
日本:「隱形人」的無聲出走
日本政府於2020年公佈,全國有超過146萬名15至64歲的「隱蔽青年」(Hikikomori)。這些人並非失能,而是主動退出社會,選擇沉默抗議。
案例二:29歲的佐藤翔太(化名),高中畢業後曾短暫就職,但因為職場霸凌與過度加班,選擇離職後就再也沒有工作。他住在家中,與父母幾乎無對話,生活靠社群平台與遊戲維繫。媒體稱他們為「透明人」,因為在制度眼中他們不存在,卻以集體失語的方式挑戰社會規則。
在無緣社會中,人際連結瓦解,年輕人成為文明的「沉沒人口」,而不是建構者。
韓國:「地獄朝鮮」與MZ(千禧與Z)世代的自我放逐
韓國統計廳2023報告指出,青年體感失業率(未被官方統計的失業人口)高達23.1%。房價、教育內卷、性別對立等問題交織,讓韓國年輕人將國家稱為「地獄朝鮮」。
案例三:一位首爾大學社會系畢業生李智媛(化名),在TEDx演講中說:「我們不是沒有夢,而是夢想從沒獲得社會的容許權。」她選擇移居泰國,以打工換宿方式生活,她說:「我不是逃避,而是拒絕再為一個不給我未來的系統賣命。」
不婚不生的選擇在韓國尤為劇烈。2023年韓國總和生育率跌至0.72,全世界最低。這不再是家庭選擇問題,而是對整體未來的否定。
人口反噬的根源:失去信任的文明敘事
從台日韓的青年樣貌觀察,我們可以歸納出人口反噬現象的四大根源: (相關報導: 許詠翔觀點:遠見?從美債、少子化例子得知要認清當下都很難 | 更多文章 )
1. 過度競爭的教育體系:PISA報告指出,台灣學生學業壓力居亞洲前段班,卻對未來信心排名卻落後。台灣教育改革未曾跳脫「考高分即成功」的單一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