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似乎多慮了!
少子化議題長期以來在臺灣社會被視為一大危機,無論是經濟層面、社會福利制度,還是國家競爭力,都有人認為將受到嚴重影響。然而,當我們跳脫傳統觀點,或許會發現,臺灣的情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
事實上,這種趨勢並非臺灣獨有。例如,根據《華爾街日報》2024年8月14日的報導〈美國人為什麼不生孩子了〉,美國近年來的出生率創下歷史新低,許多年輕人因經濟壓力、職業發展、住房成本等因素而選擇推遲或減少生育。尤其在東亞,這更非單一國家的特殊現象。
一、人口密度與生活品質的關聯
首先,臺灣的人口密度全球名列前茅,以現有人口總量而言,過去數十年來已經對環境與資源帶來巨大壓力。適度減少人口總量,可能反而讓臺灣人享有更好的居住環境、更低的交通擁擠度,進而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人口減少將降低環境負荷,例如減少土地開發壓力、降低能源消耗與污染排放,進而改善生態環境與空氣品質。這有助於改善臺灣的環境承載量(Carrying Capacity),促進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讓未來世代享有更宜居的生活條件。
二、少子化對人口結構的影響:質的提升 vs. 量的減少
許多人擔心臺灣少子化將導致人口萎縮,影響勞動力市場及經濟發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少子化並非均勻發生於各個階層。一般而言,選擇不婚不育的人多集中在經濟壓力較大的族群中,而高所得家庭則仍較傾向生育。
隨著社會資源向較少數的新生代集中,教育與醫療資源的可及性提高,使得人口品質反而有機會提升。換句話說,少子化可能促使臺灣從追求人口數量,轉向提高人口素質,這種結構性的轉變將為社會發展帶來新契機。
三、經濟發展:經濟成長不全然依賴勞動力
傳統經濟觀點認為勞動力減少會影響經濟成長,但這忽略了資本與技術進步的作用。在生產函數中,技術的進步能改變函數,即便勞動力減少,也能維持或提升生產力。
例如,製造業透過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降低對勞動力的依賴,卻能提升產量與精度。智慧型工廠利用人工智慧與物聯網(IoT)技術,提升生產效率並創造新市場機會,顯示技術在維持競爭力中的重要性。
四、移民成本:人口少的相對優勢
相較於中國和南韓,臺灣的總人口基數較小,因此在移民篩選上相對更具優勢。臺灣可以採取較為漸進的步驟,並設置較高的適應與需求門檻來進行篩選。高門檻策略有助於降低融合成本,並減少過程中的負面影響。(延伸閱讀:華爾街日報》中國如何誤判了生育低谷的到來)
目前,臺灣的「臺灣就業金卡」與「高級專業人才引進政策」已吸引許多優秀的國際人才。未來若能進一步強化這類人才引進機制,例如導入「梅花卡」評分模式,並透過學歷、技能、工作經驗等標準進行篩選,將有助於提升人才甄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