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內部正考慮取消對三星、SK海力士與台積電等企業在中國晶圓廠所享有的設備出口豁免。若此政策落實,將對這些企業在中國的產線運作造成重大衝擊,並可能動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穩定。對此,旅美學者翁履中提到,台灣與韓國政府在這場中美科技角力中,選邊站或許難以避免,但是選了邊之後,讓美國知道自己的配合有極限,學會如何說「不」成了未來的關鍵課題。
翁履中在臉書撰文表示,美國這項可能取消對台、韓半導體業在中國設廠的豁免措施,透露出幾個值得深思的訊號。首先,這不只是對中國的科技圍堵,更是對盟友企業的壓力測試。過去,美國可接受「政商脫鉤處理」的彈性空間,如今則可能直接上緊發條,要求企業配合國家安全戰略,這對於仰賴全球布局維持競爭力的台韓半導體巨頭,是直接的衝擊,企業不能不問:「如果配合美國政策損失利益,美國願意補償什麼?」
翁履中指出,美國政府內部也存在矛盾,商務部的國安鷹派與財政部等親商派意見分歧;鷹派想要加強封鎖,中間派則擔心會適得其反,讓中國轉向日本、歐洲設備,或加速自主開發,反而縮短技術差距,與其封鎖,不如強化自身創新與供應鏈治理。
中美科技角力背景下 翁履中:台灣須學會對美國說不
翁履中提到,對台灣而言,這不是單純技術問題,而是生存戰略的課題。當前的中美角力,導致地緣政治只要出現緊張,美國就把台灣和南韓的科技優勢當作槓桿工具,台韓都不能只是被動接受,而必須主動規劃自身科技安全政策、出口控管法規與外交談判策略,否則一旦政策環境翻盤,受損最深的可能就是站在第一線的台積電等大企業。
翁履中透露,台灣與韓國政府在這場中美科技角力中,選邊站或許難以避免,但是選了邊之後,讓美國知道自己的配合有極限,學會如何「說不」成了未來的關鍵課題。
圍堵中國真能阻止崛起?翁履中:真正的領先是不斷創造新標準
翁履中表示,尤其對台灣而言,兩岸關係不僅是經貿連結,還有歷史情感和政治因素牽扯其中。若台灣企業全面配合華府限制措施,不僅將失去關鍵市場,也會破壞企業內部的全球布局,並可能招致中國報復,最終,值得共同思考的問題是:「美國要求盟友配合犧牲,但是採取對中國科技產業的限制,真的就能阻止中國科技崛起?答案恐怕很難樂觀。」
翁履中直言,中國的工程師人數是美國數倍,每年畢業的STEM人才遠超西方國家。科技創新靠的是制度、人才與合作的土壤形成的化學變化,而非靠圍牆與禁運,封鎖可能拖延對手,但真正的領先,是不斷創造新的標準,而非固守現有優勢,美國原本具有制度優勢,現在看來對自己的優勢也失去了信心?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