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紅「館長」陳之漢啟程前往上海,透過直播分享親眼所見,引發媒體與社群熱烈討論。他坦言過去對上海的印象多來自他人描述或媒體報導,如今選擇親自走訪,意圖重新驗證自己的既有印象,這趟旅程雖屬個人行動,卻意外揭示出台灣輿論生態中的緊張與矛盾。
台灣媒體環境長期以「風向」主導,重大議題的解讀不只來自新聞內容本身,更受到政黨、公關操作與社群平台演算法的多重影響,且大部分的觀眾習慣透過標題、片段剪輯或知名網紅迅速獲得立場定,缺少實證與驗證機會,這種現象看似提供了快速判斷的捷徑,實則可能加劇社會分化。當大眾習慣以簡化的二分觀點取代對事實的多元理解,容易導致不同立場者之間的誤解與對立,讓公共討論淪為情緒對抗,進而阻礙社會形成有建設性的共識與對話空間。
許多國際議題的報導,常聚焦於單一負面面向,例如政治制度、社會壓力或經濟風險。這些內容雖具事實根據,但在長期重複堆疊後,容易導致閱聽人形成單向度印象。若出現與既有印象不符的畫面,如城市秩序、民生便利或公共設施等面向,往往容易被質疑「被安排」或「配合演出」。
這種現象可從傳播學中的「新聞框架」來理解——媒體透過特定的敘事角度、語言選擇與內容安排,引導閱聽人從預設視角理解議題,進而影響其態度與情緒反應。當某一框架長期主導特定議題時,閱聽人便難以接觸其他面向,甚至對不同觀點產生排斥與不信任。
當社群輿論場被網軍操作主導、風向壟斷時,許多持不同看法的人常被貼上標籤、遭受網路攻擊,使原本應具備多元聲音的公共討論空間日益縮限。這種操作往往結合新聞框架的設定與社群演算法的推波助瀾,使特定立場被放大、異議聲音被邊緣化,不僅限縮了閱聽人接觸多元觀點的可能,也讓整體社會的討論失去深度與彈性。在這樣的氛圍中,任何勇於跳脫主流觀點、自主觀察並誠實分享的行動,不僅可貴,更可能成為重新開啟理性對話、重建公共信任的關鍵契機。
我們不是記者、也不是學者,但身處在資訊高度流通與對立的時代,更應以閱聽人的姿態,勇於走入被議題化的現場,多方驗證、用經驗理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被風向牽著走,而是學會在多元聲音中建立自己的判斷,找回通往真實的路。
*作者為社會觀察者 (相關報導: 上海行有「公安相隨」幫把風?館長揭實情怒嗆:徐國勇堂堂大官還亂講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