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觀點:另一場戰爭

2025-06-22 06:20
以色列特拉維夫,人們在地鐵站躲避伊朗的空襲。(美聯社)

在以色列與伊朗軍事衝突升溫之際,一場看不見硝煙卻更難防範的資訊戰正在悄然展開。這場戰爭的主角不再是坦克與飛彈,而是生成式AI所製造的假訊息、偽影像與虛構影片。這場「AI資訊混戰」不僅扭曲戰爭真相,更可能重塑全球輿論與認知戰的樣貌。

隨著伊朗與以色列互相發動報復性空襲,全球媒體與民眾自然關注戰場第一手影像。但在新聞機構遭到箝制、軍方設下媒體管制的情況下,AI生成內容便趁虛而入。過去假訊息往往還需「構圖剪接」,如今只需一串文字提示,AI便能生成逼真的戰爭場景。社群平台如X(前Twitter)、TikTok與Telegram充斥著「戰火蔓延特拉維夫」或「F-35戰機墜毀」的影像,儘管這些素材從比例錯誤到光影不協調都破綻百出,仍吸引數以萬計轉發與點閱。

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虛假內容不再只是匿名帳號散布的「假新聞」,連伊朗最高領袖與以色列國防部長的官方帳號,也不避諱地轉發AI製造的影片與圖片。這種現象代表著資訊戰已被納入國家戰略工具,而不再僅是非政府組織或散兵游勇的操弄手段。AI製作的影片,正成為新一代的戰爭宣傳武器。

資訊真假的界線在這波AI洪流中愈來愈模糊,一方面,兩國政府都呼籲民眾不要上傳空襲影像,以免洩漏軍事位置;另一方面,社群使用者為填補訊息空窗,反而轉向轉發AI製品,使得真實與虛構的界線日益模糊。這樣的混戰導致「真相成為受害者」,因為無論是對人權迫害的揭發,還是戰爭罪行的紀錄,都可能被對方指控為「AI偽造」,一概否定。

社群平台與AI生成工具公司也無法置身事外,Google聲稱其AI影片皆嵌入可驗證的數位浮水印,但此一機制需用戶額外操作驗證,對於一般網路使用者而言,根本無法即時分辨真偽。而AI生成的戰爭影像,為了規避平台審核,往往刻意避免出現血腥畫面與明顯受傷者,只呈現建築毀損與軍事設施,這讓它們更容易在演算法驅動下廣泛流傳,進一步強化認知偏差與仇恨情緒。

這種以「低真實性但高情緒刺激性」為特徵的AI內容,讓資訊戰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水區。在過去,影像被視為「證據」,現在卻成為「幻術」。每一段影片,都可能是對方刻意製造的誘餌;每一張照片,都可能是一場預謀已久的心理戰工具。這不僅挑戰新聞業的查證能力,更使公民社會面臨認知崩潰的風險。

我們必須警惕,AI雖然提高了訊息產製與傳播效率,但若缺乏制度性監督與公民素養配合,便會成為現代戰爭中最具破壞力的武器。當戰場延伸至手機螢幕、社群留言與AI模型中,「不相信任何事」與「相信一切」的雙重陷阱同時出現,使民眾更難辨識真相,甚至可能演變為全球性的民主危機。

在這場AI與資訊戰交錯的時代,對抗假訊息不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一場需要結合科技、倫理、媒體素養與國際合作的整體抗戰。平台業者必須強化識別與標示系統、政府需要建立透明的AI治理政策、媒體應強化事實查核機制、教育體系則應培養公民辨識假訊息的能力。

面對AI資訊混戰的未來,台灣也不能自外於這場全球挑戰。作為高度數位化的民主社會,我們既可能是被波及的受害者,也可能成為堅守真相的模範。唯有超越技術崇拜與資訊焦慮,建立跨部門、跨世代的AI素養與資訊倫理,我們才能在這場無聲卻致命的戰爭中,守住真相,守住民主。

*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相關報導: 張瑞雄觀點:當補助成為籌碼,誰來守護地方民生與國家經濟? 更多文章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