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觀點:當補助成為籌碼,誰來守護地方民生與國家經濟?

2025-06-17 06:20
當補助金淪為黨派工具、治理走向「獎懲輪迴」,實質受害者是無數仰賴公部門照顧的市井百姓。(資料照,劉偉宏攝)

在名為「輪迴」的政治語言中,行政院的資源分配問題正迅速演變為地方民生與整體經濟秩序的結構性危機。行政院長卓榮泰一句「這不是報復,是輪迴」,猶如石子投湖,激起民心深層的不安與地方政府的普遍憤怒,也掀開中央與地方財政分配邏輯潰散的面紗。

實質上,這場風暴源於行政院以「預算被刪」為由,突襲性地將全國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統一刪減約25%,金額高達636億。這筆經費正是地方政府維繫基礎設施、弱勢補助、教育營養午餐與長照系統等基層民生服務的命脈。一刀砍下,所傷者不止是特定政黨執政的縣市,而是全民共同賴以維生的日常保障。

在名義上,中央試圖以「被刪預算的結構性壓力」作為酌減地方資源的藉口。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央卻未同步縮減自身行政宣傳費用、出國考察等開銷項目,反而選擇從最直接影響基層民眾的項目開刀。一些縣市長說這樣的削減砍的是「鄉親的營養午餐與基層人員的薪資」,這並非單純的財政手段,更像是一場包裹在預算法衣裳下的政治懲罰機制。

行政院將是否支持中央預算的立委作為補助分配標準的依據,明言「支持者優先」的輪迴邏輯,本質上就是政治忠誠換取資源的赤裸邏輯。問題不止於此。在刪減補助的同時,中央還片面突襲性修訂補助辦法,要求地方政府在極短的時間內回覆意見,毫無溝通與共識形成的誠意。這種對地方自治的蠻橫干預,不僅侵蝕行政制度的程序正當性,更在根本上傷害了中央與地方本應協力合作的政治信任。地方首長們無不困惑,中央到底是在治理國家,還是在操弄分贓?

這種以行政資源作為政治籌碼的行徑,不僅挑戰憲政精神,更對國家經濟體制形成扭曲性傷害。台灣長年主張區域均衡發展,卻在此次補助分配中出現高度偏頗。資料顯示,在22縣市中,補助最多的屏東、高雄、台南三個綠營執政縣市,合計拿下415億;反觀人口總量兩倍於前者的北北中桃四大藍營直轄市,僅獲得323億。這種分配失衡若持續存在,不僅將拉大地區發展落差,更會壓縮整體經濟動能,導致地方財政能力普遍萎縮,影響產業佈局、投資信心與基礎建設。

中央補助款的核心功能應是調節財政縣市間差距、支援發展弱勢地區與推動公共政策。如今卻被簡化為政黨忠誠測試的指標,違反《財政收支劃分法》精神,更背離台灣地方制度長期追求的民主自治價值。最終受傷的,是中低收入戶無法獲得應有補助、學童的營養午餐品質下降、長照人力的穩定性受挫,以及基層道路維護與公共設施逐漸老化。這些細節累積起來,形成的不是財政節流的政績,而是國立與社會穩定的衰退。

回到現實,我們該問的是:此刻台灣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是讓行政院成為黨派工具的延伸?還是讓中央與地方重建協力的制度機制?是將預算成為忠誠的獎懲工具?還是針對民生與經濟實際需求進行專業分配?當國際局勢風雲詭譎、AI轉型風起雲湧,台灣的國家戰略應該是整合全島資源、凝聚共識對外,然而現在我們卻陷入政治報復與分裂的內耗泥淖。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國庫通黨庫」的行政邏輯若不加遏止,將使地方財政持續失能,民間投資意願萎縮,進而重創整體經濟發展動能。

當「依法行政」不再是行政院的施政準則,而是根據黨派利益而浮動的標準,當「輪迴」成為新時代的政治辭典,人民該問:那麼民主在哪裡?公平在哪裡?民生的保障又在哪裡?

歷史會記下這一刻,在行政機關應該全力以赴拼經濟、顧民生的時代,有人卻選擇用補助款作為政治懲罰的工具。這不是輪迴,而是警訊;不是報復,而是治理體系的崩壞前兆。願行政院能夠懸崖勒馬,以制度和民生經濟為重,尊重財政制度和紀律,否則真正的報應,不是對政黨,而是對我們這片島嶼上的每一位納稅人與善良的老百姓。

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陳世凱能當交通部長,史哲為什麼不能當高鐵董事長? 更多文章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