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美國占台灣出口比重超越中國,這個數字、這個事件,值得一談:數字短期因素扭曲居多,即使由美國替代中國成為最大出口地,是悲是喜仍難說。
財政部上周公布5月進出口數據,上月台灣對美國出口155.2億美元,再創單月最高紀錄,且占總出口比重達30%,相較之下,對中國(包含香港)的出口占比則為27.2%,美國躍升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國家。
對許多一直憂心於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過高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值得額手稱慶的好消息。不過,慶幸擺脫(或至少大幅降低)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前,先看看這個數字的虛實。
台灣對外出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的提高,主要是發生在阿扁執政8年間,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從24%上升到41%;之後近20年,雖然這個數字時有起伏,但大部份都在4成上下遊走;即使不少人擔心對中國出口依賴度過高的風險,政策上也想分散出口市場、避免過份集中中國,但效果甚微。因此,這次美國占台灣出口比重超越中國,應該值得高興肯定才對。
不過,這個數字是否那麼「篤定」、是真是假,仍需要觀察,因為這個數字受到川普關稅戰這個短期因素的扭曲。
台灣5月出口年成長38.6%,是相當驚人的成長;但對美國出口的成長率更驚人,年增率高達87.4%,一個原因是受AI商機的拉動讓台灣對美的資通訊產品大增,另一個原因是關稅戰因素,在台灣被課32%對等關稅暫緩期間,關稅降到10%,進出口業者都有全力拉貨、避開高關稅的動機,因此出口新高,
回頭再看今年2月的數字,出口美國占比28.5%,其實已經微幅超越出口中國的28.4%,同樣有著關稅戰扭曲的因素在內。但以今年1-5月的數字看,對美出口占比26.8%,還是低於對中國出口占比28.1%。雖然全年對美出口占比是否會超越中國仍是未知,但差距拉近到1.3個百分點,已經是20多年來最近的數字了。
原本該為能降低對中依賴、減少經濟風險而高興,只是讓台灣感到沮喪、甚至悲傷的是:依賴盟友的結果也不怎麼美好,甚至更悲慘。
2021年、2022年時,中國占台灣出口比重還在4成上下,美國占比在15%左右,近2年的消長則相當明顯,中國占比從35%到去年再降到31%,美國占比從17%升到23%,消長的原因包括中國經濟走低、中美的科技戰、AI熱潮等。
但碰到川普,台灣卻成為打擊目標之一,對美出口大幅增加,導致對美貿易順差增加,結果在對等關稅中,台灣被加徵32%高關稅,被迫要「參與投資」美國(如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甚至台灣最重要的半導體,美國都想「整碗捧去」,同時還要面臨「海湖莊園協議」的百年債券陰霾。
相較過去對中國出口依賴高的年代,對美出口依賴走高,反而讓美國對台灣更施以極限壓迫,其手法與嘴臉並不比北京好多少、甚至可能更惡劣。這確實讓人想到季辛吉那句話:當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但當美國的盟友卻是致命的。
至於未來美國是否能穩穩的超越中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是繫於多項外在因素,現在不易論斷。
如果觀察過去中國占台灣出口比重的變化可發現,中國經濟表現好壞是關鍵因素。扁朝時祭多項政策減緩兩岸經貿再來,但中國占台灣出口比重還是從24%一路上升到41%,因為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正是中國經濟起飛躍升的年代,對台灣的產品需求快速成長,政策擋不住商人賺錢的欲望與腳步。
反倒是在民進黨口中「傾中」、蓄意要讓台灣出口更依賴的馬政府任內,對中出口依賴度下降到38%左右。到蔡政府時期又回到40%、甚至單月一度跳升到46.1%以上,原因也不是蔡政府「賣台」,而是疫情造成的影響,當時歐美經濟停擺,中國則仍有運轉。
這次美國出口占比超越中國是短暫、被扭曲的現象,還是未來的趨勢,尚待觀察,不過短期、扭曲性的可能性較大,待關稅戰的扭曲效應過去,一切塵埃落定後,除非中國經濟長期又持續走弱,否則出口終究會回到常軌。 (相關報導: 台幣急升值嚇壞進出口業者 貿易商大吐苦水:央行在亂搞 | 更多文章 )
更何況事實證明,對美出口的走高讓台灣引來川普的貿易報復,而且其壓迫、敲詐的惡劣程度更甚於其它國家,即使真發生對美出口超越中國,也不必太多歡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