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舉辦「2025全球科技產業競局之趨勢與挑戰系列研討會」,聚焦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與量子科技三大戰略方向,工研院指出,面對地緣政治升溫與供應鏈重組壓力,台灣必須提前布局AI與量子應用,加強產業韌性,搶占未來科技主導權。
隨著AI加速落地,終端裝置升級帶動晶片與IC設計需求激增,工研院預估,2025年台灣IC設計產值將年增13.9%,AI應用也將推升晶圓製造與封裝產能,帶動台灣半導體產值上看6.3兆元,年增19.1%。不過,工研院提醒,台廠需密切關注美國關稅政策及國際供應鏈變化,提前調整應對。
因應高速運算需求,包含CPO(共封裝光學)與先進封裝技術正快速崛起。CPO市場至2029年將成長逾4倍,達4750萬美元;先進封裝市場年均成長率達10.8%,屆時規模將達671.9億美元。工研院強調,台灣具備矽光子與封裝製程優勢,有望成為CPO技術落地核心據點。
電子零組件方面,工研院預估,AI伺服器與電動車帶動被動元件與PCB需求增溫,2025年產值分別可望達2507億元與8661億元。然而,隨備貨效應提前發酵,市場下半年可能出現修正,業者須審慎因應。
感測器與顯示技術也見轉機。工研院預估,智慧眼鏡顯示技術LEDoS至2029年滲透率可達57.4%,若規模等同手機面板,潛力上看400億美元。台灣可結合Micro LED製程優勢,提前布局智慧顯示升級機會。
研討會中也多次討論到量子科技的未來,工研院指出,量子技術至2040年預估可創造8500億美元產值,2024年新創投資已達85億美元。呼籲台灣結合半導體與ICT強項,推動混合式量子運算、低溫控制與量子通訊應用,建立自主生態系。 (相關報導: 北檢爆黃呂錦茹「不想輸給他」才下令搶快抄連署!鍾小平出面解釋了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