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意識形態對立下的民主困境

2025-06-17 05:30
筆者認為,台灣廢核與擁核的爭論,正從能源政策的專業議題,滑向意識形態的政治對抗。圖為台電龍門核能發電廠。(資料照,顏麟宇攝)

上月17日,隨著核三廠2號機正式除役,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全面廢核的國家,民進黨也實現自創黨以來所堅持「非核家園」的理念。然而,就在機組停運前一週,國民黨與民眾黨聯手於立法院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試圖讓核電廠能延役最多20年;同時,民眾黨推動核三廠延役的全國性公投,預計於今年8月23日舉行投票。隨著相關消息發布,社群平台上引起大量的討論與對立。值得注意的是,在廢核與擁核的論戰中,真正有關能源轉型、風險控管與電力規劃的理性討論,反而逐漸被邊緣化。支持與反對的立場,並不是建立在專業評估上,而是在政治歸隊與意識形態對立中快速選邊站。

筆者認為,民主國家擁有多元的聲音乃是常態,而意識形態的存在也並沒有對錯,但若將所有公共政策的思辨與討論簡化為意識形態的拉鋸戰,這樣對國家的發展真的有益嗎?

在民主國家中,意識形態是一套價值與信念的認知架構,有助於人們在資訊有限時快速理解政策。根據經濟學家 Anthony Downs 在《民主的經濟理論》中的觀點,意識形態是一套協助選民在資訊有限情況下,理解政策內容與政治選擇的認知工具,具備降低決策成本、提升政治參與效率的功能。然而,當意識形態從原本協助理解政策的工具,轉變為政黨操弄的手段,使其主導甚至壟斷公共論述時,它所帶來的便不再是效率,而是對立。

在這種對立之中,科技網路的進步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推送與個人立場相符的內容,使人們更容易待在同溫層中,反覆接收相近觀點,進而加深對自我立場的認同,並對不同意見產生排斥甚至敵意,不僅壓倒了專業知識與多元討論,甚至使社會對立更加嚴重。

回顧當前台灣的政治氛圍,不難發現,許多重大政策討論早已不再聚焦於政策本身的效益與風險,而是演變為一場場意識形態的對抗賽。例如核能議題,原本應該是根據能源安全、技術風險與氣候變遷等多面向進行專業審慎的評估,但如今卻常被簡化為「支持民進黨就是反核、支持在野黨就是挺核」的二元對立。更遑論過去曾引發高度爭議的萊豬進口、年金改革、轉型正義以及統獨議題,皆淪為意識形態投射的戰場。

當公共討論的空間被簡化為二元對立的選邊站,民主社會應有的理性辯論與多元包容將逐漸消失。民主社會應該以理性討論為基礎,尊重多元觀點,並進行公共政策的深入討論,而非讓意識形態主導所有討論空間。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應致力於打破意識形態的桎梏,回歸理性與開放的討論,推動長期的政策革新與社會進步。同時,政黨也應負起社會責任,在追求政治權力的過程,兼顧國家發展與社會和諧,避免意識形態的對立撕裂社會,進而阻礙國家的整體發展。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大四學生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公共政策為何父子騎驢? 班班鮮奶映照出的決策困境 更多文章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