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末困擾全台國民小學的「班班鮮奶」政策,終於在去年底宣布全面停止辦理,但在行政院宣布後卻出現更加分歧的輿論聲量。
一方面教師組織肯定政院知錯能改、從善如流,不少第一線教師慶幸終於可以專心教學,免於每周如臨大敵的不定時空襲警報。但與此同時,台灣乳業協會則反對貿然停止,稱「不能讓學童沒機會喝牛奶」;也有家長團體指該政策立意良善,要檢討的是政策執行的問題,而非犧牲台灣所有孩子的營養與健康;台南市教育局長鄭新輝則稱「喊停很可惜」,「台南小朋友要喝鮮奶」,希望「中央聽聽想喝的聲音,不要只聽到不想喝的聲音」,不少地方政府也陸續表態自辦,其中,台北市已宣布最快將於今年4月續辦,可為指標。
面對這樣針鋒相對的期待與反應,行政院表示:「推動學校導入國產可溯源乳品專案實施計畫」原編列44億預算,預計執行4年,每學期喝44次,但去年9月上路後,家長、第一線教學單位、縣市政府、產業團體、教育團體意見非常分歧,實況是在乳品送達教室要發放的作業上就出現難度,因此在討論後卓榮泰院長決定政策停辦,政院同時強調停辦不會影響政府照顧酪農的決心,也會持續推動酪農產業的輔導跟升級。至於如何持續協助學童獲得營養,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在政院會後記者會指出,「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及學校討論,提升學校午餐食物內容營養基準。」
立意良善為何擾動現場?
作為一個以「維護學童健康」為名的政策,「班班鮮奶」從推動到停止,台灣社會看法分歧,幾無共識可言,但聲稱停辦將導致學童沒機會再喝到牛奶,或把問題簡化成「你不喝但我想喝」,更像是一種情勒,全然無助於公共對話。
在政院宣布終止政策後,更有意義的討論或許是,何以這個缺乏共識的政策卻能倉促上路?明知主客觀環境缺乏條件,主事者猶執意推動的原因為何?公共政策的制定又要如何避免陷入理盲與濫情?
客觀來看,台灣不少國民小學營養午餐原本就有搭配乳品,但以為學童補鈣為名,「班班鮮奶」在政策上路之初還是獲得普遍好評與肯定,包括擔心得罪選民的縣市長與各級民代,乃至於受訪的校長,無一不表達大力支持之意。但基於反對各級政府動輒將學校當成施政提款機的理念,以及對學校作息與主客觀條件根本無法配合的理解,筆者自始反對在營養午餐以外的時間再導入「班班鮮奶」政策。
果不其然,由於冷鏈、配送等配套不足,也始終難以完善,多數學校只能被迫選擇保久乳,加上配送時間與學校作息無法配合,學生普遍不愛保久乳口味等因素,最終,選訂鮮乳的學校作息嚴重受到干擾,而選訂保久乳的則出現多數學生人手一袋提保久乳回家的奇景,可謂亂象叢生、爭議不斷,政策失敗已為國人所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