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任之後,第一天就簽署百多條行政命令,全部都在顛覆冷戰結束以來的國際秩序。他未來四年的施政主軸不分內政、外交,貌似難以觸摸,其實指導思想卻是清晰不過。究竟他代表的陣營,還有其他國家類似路線的人,會令世界往哪個方向走?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涉及很多不同學科的整合,並不容易第一時間有答案。但過了那麼多年,川普的世界觀已經有足夠驗證,是時候讓我們總結一些關鍵點了。
一些不支持川普的朋友,每每傾向用「獨裁」、「排外」、「功利」、「歧視」等簡單的標籤,去全盤否定、簡化川普的世界觀,這是令人遺憾的,因為無論是否支持他,都應該認真思考兩個問題:本來的全球化方向,是否真正可行?如果不是,川普的方向又能否彌補前者的漏洞?關於全球化是甚麼,是否公平、合理,這種辯論從1991年開始,已經變成老生常談,正反理據都已經是指定動作。然而正因如此,從前我們普遍沒有認真思考一個盲點:從現在的世界進入全球化的烏托邦,中間要經歷甚麼必須的過程?是否真的可行?
這些全球化理論,對這個問題通常都是打馬虎眼,認為出現了資訊革命之後,自由主義世界觀、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已經不可取代......,「所以」,地球是平的,我們就會生活在地球村,無論住在哪裏做的事、相信的價值觀,都會一樣。姑勿論這種生活是一小撮精英、還是大多數人都可以承擔,以上假設,其實和馬克思主義的假設一樣,忽視了人性重要的本質:人不可能只是無私,而是必然有自利傾向的;而且人雖然都不喜歡被歧視,但同時希望與人比較、分辨、顯出優勝,卻又存在於每一個人的本性。
從前歧視種族、膚色,現在這些明顯政治不正確了,但人總會找到政治正確的方式去彰顯不同。例如英國、美國的DEI 就不可能防止以講英文的口音,去判斷「我者」和「他者」。就算打破了膚色歧視,也不可能杜絕這批人和那批人、這個鎮和哪個鎮之間的競爭。只要有競爭,自然需要辨識;有了辨識,自然會出現禮貌的、和不禮貌的表達方式。
如果要完全平等、完全劃一,只有一個途徑,就是依靠大政府嚴厲執法,讓每一個人都變成一粒一粒一摸一樣的粒子。這本來就是共產主義政權控制人民的方式,如果西方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終極目標也是這樣,過程中,就免不了政府要推行高度劃一化、消除一切差異的政策。正由於每一個人都會在某些地方重視自己的某些獨特性,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真心擁抱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終極理念,總會在某個關口反噬,然後發現此路不通,不想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