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直面臺灣地區高齡化社會機遇與應對

2025-02-12 05:30

? 人氣

嘉義縣長翁章梁前往社區長照據點,與長輩們互動。(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嘉義縣長翁章梁前往社區長照據點,與長輩們互動。(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數據顯示,2025年臺灣地區正式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齡人口占比將達到總人口的1/5 。社會各界一直擔憂,高齡化的到來會如一場洶湧的海嘯,給各個行業帶來巨大衝擊。事實上,少子女化現象已經引發了勞動力短缺、企業人力政策重組、年輕人就業困難等問題,對社會經濟結構產生了一定影響。不過,在其他方面,高齡化的即時影響似乎尚未完全顯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昨天與長照業界資深前輩前理事長簡大哥深入交流三個多小時,我獲得了一些關鍵洞察。簡大哥觀察到,不同年齡段人群進入急性醫療或急重症的時間有所推遲。衛福部的數據表明,過去幾十年間,由於公共衛生水準顯著提升,各類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加上醫療技術持續進步,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遺憾還是存在地域差異)。同時,戰後嬰兒潮一代健康意識的增強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使得他們健康失能的時間延遲,這就導致進入醫療體系的時間被推遲。這種延遲在一定程度上緩衝了高齡化帶來的衝擊,使其影響沒有那麼直接和迅速。

這無疑是值得慶幸的事情,台灣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和完善的醫療保障為臺灣地區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但我們不能因此而放鬆警惕,而應充分利用這段緩衝期,積極謀劃應對策略。

在爭取到的這段時間裡,我認為極需認真佈局兩件關鍵之事:

其一,強化延緩老化與健康促進的具體策略,並將其精準落實到每一個個體。過去,政府和社會在集體層面做出了諸多努力,例如社區關懷據點的廣泛設立,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和生活支持。然而,在個人健康管理方面仍有提升空間。不應僅讓富有階層享有優質的健康管理資源,而應致力於讓各個階層的長輩、中年人乃至壯年人都能參與其中。可以通過手機app、社區健康講座、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健康指導等方式,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

其二,需要有團體持續不斷地倡議健康管理與關懷高齡化群體的重要性。不能讓這件事如曇花一現,隨著時間流逝而被遺忘。持續性的倡議能夠讓社會各界始終保持對高齡化問題的關注,促使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發力,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和服務。例如,成立專門的公益組織,定期開展宣傳活動,深入社區、學校、企業,從不同層面喚起大眾對高齡化問題的重視,並推動各項應對措施的落地實施。

臺灣地區高齡化社會雖帶來挑戰,但也蘊含著機遇。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公共衛生和醫療進步爭取到的時間,紮實推進個人健康管理和持續倡議工作,就一定能更好地迎接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實現社會的平穩發展。

*作者台灣銀髮族協會全國聯合會執行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