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陸方快閃台灣弔唁辜嚴倬雲 北京為何選派他們出馬?

2025-02-11 21:15

? 人氣

海基會創會董事長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見圖)4日辭世,陸方派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之子汪致重及上海台辦副主任王立新共5人,於11日抵台,完成弔唁後同日返滬。(資料照,婦聯會提供)

海基會創會董事長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見圖)4日辭世,陸方派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之子汪致重及上海台辦副主任王立新共5人,於11日抵台,完成弔唁後同日返滬。(資料照,婦聯會提供)

海基會創會董事長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4日辭世,外界關注陸方將派什麼人士赴台弔唁。陸委會證實,陸方派海協會前會長汪道涵之子汪致重及上海台辦副主任王立新共5人,於11日抵台,完成弔唁後同日返滬。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陸5人弔唁團由哪些成員組成?

除了汪致重與王立新之外,還包括汪致重夫人張思華,以及上海台辦2名工作人員。海基會高層人士向《風傳媒》透露,陸方確定人選後,於上周六(8日)通知我方,陸委會與海基會居中協調,令弔唁者能快捷順利往返,在最短時間內「軟著陸」。

陸方弔唁團人選有什麼政治意義?

熟悉上海官場的兩岸消息人士告訴《風傳媒》,此次陸方弔唁團,關鍵人物是汪道涵次子汪致重,現為「上海向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該基金會是由汪致重與辜振甫長女辜懷群於2010年成立,屬於非政府公益組織,主要推動社會養老和健康、共同發展文化藝術、幫助大陸扶貧等3大宗旨。

兩岸消息人士透露,汪致重在上海從事綠色環保的事業,雖是典型的上海幫,但目前在上海官場並非主流人物。消息人士說,汪致重與江澤民之子走得近,特別是汪道涵對兩岸關係的態度,偏向道家的「無為而治」,與習近平時代對台的「積極有為」不見得合拍。

李登輝任內促成汪道涵(左)和辜振甫(右)會談,為台海兩岸交流打開大門。(新新聞資料照)
1993年汪道涵(左)和辜振甫(右)在新加坡舉行會談,為台海兩岸交流打開大門。(新新聞資料照)

此外,汪致重與民進黨人有些交情。例如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由民進黨執政的澎湖縣,時任副縣長的義守大學教授林皆興,曾以招引陸客的名義於該年8月赴上海交流。當時不乏有媒體解讀此行是為兩岸「破冰」,不過消息人士強調,林皆興在滬行程即是由汪致重安排,據了解並沒有帶著「破冰」的任務。

至於此次同行的上海台辦副主任王立新,消息人士解讀,他在上海台辦分管經濟、台商與媒體事務,政治性比另一位副主任李驍東來得低。由於去(2024)年雙城論壇上海台辦主任金梅赴台被卡,兩岸因此鬧得僵,於是陸方派王立新出馬。就中共的作風而言,有相關人士赴台,通常都會有台辦人員同行,有「監軍」的意味。

陸方派人赴台對兩岸關係有何影響?

辜嚴倬雲過世後,汪致重與張思華曾於5日共同撰文懷念「老媽媽」,體現了汪辜兩家的深厚交情。正因為如此,消息人士認為,陸方選擇汪致重夫妻做為弔唁代表,用意就是要把「兩岸關係」限縮在「兩家關係」的範圍內。尤其當前兩岸關係跌至谷底,且北京把最大力氣放在對付美國,必定不希望有任何機會給民進黨政府大做文章,不會讓賴清德期待的官方對官方接觸「得逞」。

消息人士進一步分析,汪致重做為汪道涵的次子,代表已故的汪老赴台向辜老遺孀弔唁,算是了結上一代的緣份,既盡人情義理,也沖淡官方的味道。「這也是前朝人的喪事,盡了人情,但與當朝兩岸之事無關。所以不許賴政府藉此『興波』,行前絕對保密、過程絕對低調,十足地人民對人民的交流,只框限在前朝關係上。」據悉,陸方代表前往台泥大樓靈堂致意時,我方人士並未陪同上樓。

汪道涵(左)與次子汪致重(右)合照。(取自南方都市報微信公眾號)
汪道涵(左)與次子汪致重(右)合照。(取自南方都市報微信公眾號)

汪致重與張思華撰文懷念「老媽媽」,全文如下:

5日清晨,從辜家姐妹獲悉老媽媽辭世。

去年中秋,懷群姐妹發給我她們與老媽媽的合照,我們夫婦還向老人祝福,不料剛剛4個月已駕鶴西行。

老人歷經105載的戰亂與和平,以及由此而來的顛沛流離悲歡離合,這次的離別卻帶給家人與親友們無盡的傷痛。回想2011年在台北婦聯會的拜謁,之後數次到家中的看望,2016年在上海和辜家姐妹兄弟一起陪伴老人舊地重遊,回憶青少年時期從福州到上海的經歷,和平飯店的兩岸互動,以及一家人的幸福歡樂畫面,等等,歷歷在目。

老人一生跌宕起伏,數十年面對各種人生變故卻一直保持著堅強的意志與樂觀的心態,尤其是在90高齡之後的十年中面對時局的動盪所表現出來的堅定與剛強,令多少追逐名利地位的政客汗顏,同時也讓我們所有的晚輩都從中深受教育。她,從內心激發了我們對社會未來發展的責任擔當與為實現理想一直保有的鬥志與激情。

為老媽媽深深祈禱,我們永久思念您!

晚輩 汪致重 張思華

2025年2月5日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鈞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