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全球首家中年智慧學校創辦人暨史丹佛大學長壽中心顧問,精華集結成為《中年的選擇》。要如何愈老愈快樂?該如何看待40歲、50歲、60歲各階段,物質、情感、心智、職業的轉變?重新想像未來的樣貌,事先準備,不只變老,而是變得更好。《中年的選擇》作者奇普.康利是無數年輕創業家、藝術家、政治人物與運動員的導師,《舊金山商業時報》譽為「灣區最有創新力的執行長」。曾在四十多歲時面臨健康亮起紅燈、事業低潮、伴侶分手、摯友離世,50歲後重新找回方向。他有感於中年人需要規畫新的人生方向,卻沒有足夠資源,在2018年創立全球第一家中年智慧學校,至今有來自四十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學員,年齡範圍從28歲到88歲,希望找到新目標。
中年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知道你想從人生得到什麼。在人生的上半場,我們花了太多時間按照世俗認知、社會壓力和對家人的責任來品嚐人生,難怪我們因為被誤導而做了許多關於愛、工作、家庭和友誼的錯誤決定,一路活到四十多歲。
比起才華或努力工作,了解你真正想要什麼,能讓你走得更長遠。它會給你主導力,當你感受到那種影響力,你就有能力處理人生中令人失望的事,因為你明白,你的行動是出於你自己的主張,而不是別人的主張。一旦你知道你想從人生得到什麼,你就更有能力對人生做出一些回饋。
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生活方式大多被別人決定。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以十誡作為「活出美善人生」的指引,我猜,你們當中許多人也和我一樣。
到了中年,我決定根據我後來下定決心要做的事,訂下「我的十項承諾」,這十項承諾後來成為我選擇如何過此生的情感指引。我覺得,我在30歲的時候應該想不出這樣的清單:
1. 我承諾,我這一生要為我的葬禮上的悼詞而活,而不是為我現在的履歷表而活。
2. 我要熱情的投入生活,因為如此一來,人們注意到的是我的活力,而不是我的皺紋。
3. 我要先假定每個人都心懷善意,除非他們的言行證明他們不值得信賴。
4. 我要遵行「珍惜人生,彷彿生命只到明天。熱愛學習,彷彿生命能夠永恆」這句格言。
5. 我要保持好奇,而非評斷他人(支持影集《泰德拉索》中橄欖球教練泰德.拉索〔Ted Lasso〕的哲學觀)。
6. 我追求具有價值或意義的活動,目的是為了探索和發現新的事物(雖然我很可能會犯很多錯)。
7. 我要從錯誤中學習,因為這是我增長智慧的方式。
8. 我要接納我的情緒,因為我的情緒是最好的證明,證明我活著。
9. 我不追逐幸福。我練習感恩,幸福是隨之而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