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夢想能夠一夕致富,然而國外一名女子卻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她18歲時中樂透,原以為獲得自由人生,卻在十年後發現自己毫無方向、沒有目標,生活空虛至極。
這名女子在Reddit發文表示,18歲獲得鉅額獎金後,立即買下一棟房產,原本計畫完成學業後進入職場,但因為不缺錢,決定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卻未能完成學業。這十年間,她幾乎沒有任何人生規劃,日復一日上網、打電動,甚至曾有過遠距離戀愛,但如今回首,發現自己與社會脫節,生活毫無意義。
她在貼文中寫道:「我知道我的狀況已經比一般人好很多,錢也還沒用完,但我覺得這筆獎金像是一種詛咒,讓我沒有嗜好、沒有方向,甚至連個性都被抹平。」
樂透得主為何容易陷入家庭糾紛?
無獨有偶,中樂透應該是人生轉捩點,卻可能成為家庭關係破裂的導火線!澳洲昆士蘭一名92歲老翁班普頓(William John Bampton)也曾中大獎,獲得近百萬澳幣(約新台幣2000萬元),然而這筆錢卻讓家人反目成仇。
班普頓中獎後,先是替66歲的兒子買下一棟房子,卻未分配財產給69歲的女兒,導致家庭內部產生爭執,為了平息紛爭,他最終給了女兒一張30萬澳幣(約新台幣600萬元)的支票。
但令人震驚的是,三年後他反悔,向法院提告,聲稱當初是被迫交出這筆錢,希望法院判決女兒歸還。法院最終駁回此案,認為當時的交易是自主決定。
老翁的兒女皆坦言,這筆獎金已讓家庭關係破裂,甚至用「家庭徹底崩毀」來形容這場財富風暴。
為何70%樂透得主最終陷入悲劇?
美國心理學家史帝夫·丹尼許(Steve Danish)曾針對橫財對人們心理狀態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顯示,70%樂透得主最終生活陷入困境!且部分人因為不當投資、揮霍財富導致破產,而有些人因家人關係惡化,甚至失去所有親情,甚至有得主最終因毒癮、犯罪而入獄。
這些案例顯示,當一個人沒有正確的財務規劃,或對金錢缺乏足夠認知時,巨額財富反而可能帶來更多壓力與問題。
心理學家怎麼解釋「橫財效應」?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心理帳戶理論(Mental Accounting)」,解釋為何人們容易在獲得額外財富後,做出不同的金錢管理方式。
「工資帳戶」:透過勞動獲得的薪資,人們會更謹慎花費。
「獎勵帳戶」:突如其來的財富,如樂透中獎,會被視為額外獎勵,因此容易被揮霍掉。
這也解釋了為何許多樂透得主短時間內揮霍財產,最終陷入經濟困境。
此外,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吉伯特(Dan Gilbert)的一項研究顯示,樂透帶來的快樂通常只能維持3個月,隨後,人的幸福感會回歸正常水平。
從上述案例來看,樂透並非所有人想像中的「幸福門票」,反而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心理學家建議,即使獲得橫財,也應該像對待正常收入一樣,謹慎理財,規劃長遠的生活方向,才能真正享受財富帶來的好處,而非被金錢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