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從「中國+1」到「避開中國」:西方科技公司如何重構供應鏈

2025-02-19 17:18

? 人氣

2025年2月3日,一位北京的小朋友在觀看用巧克力製作的精細建築。(美聯社)

2025年2月3日,一位北京的小朋友在觀看用巧克力製作的精細建築。(美聯社)

對越來越多的西方科技公司來說,「避開中國」(Anything But China)已成為當務之急。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年來,許多跨國公司意識到自身過於依賴中國的供應商,於是被迫開始推行「中國+1」戰略,即在中國投資運營的同時,在其他國家尋找新的製造基地作為補充。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如今,隨著美中緊張局勢再次加劇,許多科技企業正加速將生產遷出中國,在其他地方尋找供應商,這表明全球科技界正日益在中美兩國之間出現分化。

「大家都在嘗試尋找中國的替代者,」馬來西亞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會長Wong Siew Hai表示。「企業正在重新設計業務。『適時制』(just in time)戰略已不復存在。有人把這種新戰略稱為『備用制』(just in case)。」許多科技公司離開中國後都遷往了馬來西亞。

這一趨勢給亞洲和拉美國家帶來了提升價值鏈的機會。中國供應商也由此加快了海外擴張步伐,許多供應商應西方客戶的要求在境外設立了工廠。

標普(S&P)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與第一波多元化浪潮時企業只將產品組裝業務遷至中國境外不同,當前這一階段涉及到轉移生產傳感器、印刷電路板和電力電子元件等零部件的工廠。標普分析師寫道,此類舉措需要在機械和零部件方面進行大規模前期投資,這使得供應鏈遷出中國的行動更加持久得多。

中國嚴格的新冠疫情封控措施曾導致從iPhone到汽車等各種產品的生產陷入混亂,引發了西方企業從中國向越南和印度等地的大規模外遷。

自那以後,美中兩國之間就哪方掌控著未來最關鍵技術展開的較量加速了這種轉變。科技行業高管現在預計,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會加大企業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降低對華依賴的壓力。川普最近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了10%的關稅,並威脅要徵收更高的關稅。

在與半導體相關的產品中,「避開中國」趨勢尤為明顯,而半導體產品正是美中科技摩擦的核心。過去兩年,美國政府禁止中國獲取最尖端的晶片和設備,而中國則在大力推動開發國產晶片替代品。

中國曾是全球伺服器生產的主要基地。但自美國在2022年10月限制向中國出口人工智慧(AI)晶片以來,AI伺服器越來越多地在墨西哥和馬來西亞等地組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