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武漢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批,中國22座超大及特大城市的總體規劃已全數通過國務院批覆,確立未來發展藍圖,對此,央視18日報導指出,目前中國各省、市、縣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已基本完成,接下來將全面進入實施階段。
中國22座超大、特大城市布局曝光!
據了解,這22座城市在自然環境、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準及文化底蘊等方面各具特色,例如,武漢被定位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與國際交通樞紐,而廣州則因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在對外開放與區域經濟發展上扮演更重要角色。
根據中國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的劃分標準主要按照城區常住人口數量,其中,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被歸類為「超大城市」,而人口介於500萬至1000萬之間的則屬於「特大城市」。
如今,中國共有7座超大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而特大城市則有15座,分別為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及蘇州。
中國超大、特大城市發展定位確立!
對此,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謝海霞表示,此次中國空間總體規劃的獲批,進一步明確了各超大、特大城市的發展定位。
例如,天津、重慶、廣州被視為「中國重要中心城市」,鄭州、武漢則為「中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成都、西安定位為「西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南京、蘇州則承擔「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角色,青島被認定為「沿海重要中心城市」,昆明則肩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職能。
同時,此次規劃特別強調應對「城市病」,包括強化城市安全底線,提升氣候災害預測與監測設施的布局水準,以更有效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此外,隨著交通布局優化、城市生活圈建設及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善,城市整體品質將進一步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這輪中國空間規劃,超大、特大城市將從「單打獨鬥」轉向「區域協同」,例如,深圳推動「1核多心網絡化」發展格局,透過12個功能中心聯動深汕合作區,而武漢則採取「1主4副」空間布局,讓光谷、車谷等副城承接主城部分功能,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