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待辦事項一直列,事情還是做不完嗎?其實,只需利用待辦清單與行事曆制訂「時間箱」,就能協助你有效改善拖延症,把注意力放在對的事情上。就連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推崇這個「時間箱」管理法!
現在不流行講生產力了。近來,這個概念已被染上負面色彩,令人聯想到過度干涉的管理方式、沒完沒了的工作、對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的忽視。但我仍然能夠很有把握地提出,「提高績效」依舊是重要、值得推崇的工作和生活態度,而箱型時間幫助我們辦到這點。
做對的選擇
如杜拉克(Drucker)所說,想要完成更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對的事情上。想要把注意力放在對的事情上,就要取捨和培養這麼做的心態,不覺得疲憊、不分心,也不覺得那是苦差事。這樣一來,我們將更專注在想要和需要完成的事。如果缺乏計畫,漫不經心地過日子,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被很多不重要的事給分散。
箱型時間能幫助我們完成大多數的任務,我們可以利用時間箱輕鬆辨識出哪些是需要優先處理的緊急任務。至於非緊急任務,例如學習,也可以利用時間箱指定適合的時段,這樣才不會一延再延。我們也比較有可能在尚有精力處理的時候,正面迎戰經常被有意無意避開的困難任務。至於那些看起來小到不必規劃的單一任務,則可以集合起來,等待一個時間一起處理。最後,那些沒有用處、適得其反的任務,由於不會出現在行事曆上,我們看不到,自然沒有理由去做。
我們試著來量化那些好處。若一個任務的價值可以分成一到十分;假設,當你只是見招拆招,任務平均價值為六分;再假設,當你事先訂出該做的事,任務平均價值為八分,那樣價值就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三。要是我們假設80/20法則適用於知識工作,那麼提升的幅度更大。少數關鍵任務就能貢獻大部分的生產力。
所謂的「帕金森定律」
有句老話只要顛倒過來,就能提高生產力。雖然很多人愛拿帕金森定律開玩笑,但這條廣受認可的定律告訴我們「工作會不斷膨脹,直到填滿可用的完工時間」。如果你有三十分鐘可以整理房間,你就會花三十分鐘整理房間;但是如果你有六十分鐘,你就會花六十分鐘。帕金森定律所說的時間損失,其實和拖延有極大的關係。而箱型時間就是把握這句話的相反面:把工作壓縮到符合排定的完工時間,用比較小的時間箱,來完成相同的工作,聽起來是否很划算。
這個概念有科學研究的支持。在一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被要求判讀四組照片。其中一隊大學生在實驗開始前被告知第四組照片取消了,但是他們使用的時間,與維持看四組照片的其他隊沒兩樣。判讀三組照片的學生依舊用完可用的時間:「只要預期下一項任務被取消或臨時多出時間,可以在手邊工作東摸摸、西摸摸,會使人大幅降低效率,付出高昂的代價。」許多研究都觀察到相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