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連鎖咖啡廳路易莎拒絕罷免團體在門市進行連署活動,事後,該門市更進一步公告表示「謝絕所有黨派的政治活動」。此舉讓罷免團體憤怒地在評論區狂刷負評,更引發大批青鳥、泛綠支持者的撻伐,揚言抵制路易莎。
姑且不論於咖啡廳消費,是否就能不經店家同意任意使用場地。輿論發酵後,一般民眾對青鳥們的抵制行為十分不解,網路上更發起串連「用新台幣下架路易莎」的活動,使得青鳥「大翻車」,凸顯大罷免行動就是綠營的同溫層取暖,抵制操作終究踢到鐵板。
青鳥被看破手腳,原因很簡單:民眾不是笨蛋。從Threads上的「草叢地圖」意圖抵制「小草」店家;到先前因網紅館長而發動抵制達美樂,儘管他只是在影片中「品嘗」美食。該手段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已令人感到厭煩。
青鳥近乎「綠衛兵」式地對商家進行社會羞辱與思想審查,在一般人眼裡或許是非理性的行為,但筆者認為,他們之所以狂妄地反覆進行,背後是經過理性計算的。其一,如達美樂的案例,逼迫商家出面澄清,經青鳥們洗地成「切割」,形成自產自銷的輿論產業鏈;其二,塑造「寒蟬效應」,讓店家發表言論時,必須顧及青鳥的玻璃心而「自我審查」。其三,眼見輿論失控,開始在網路上「理性」呼籲停止出征行為,以偽善樹立青鳥的「道德標竿」。總而言之,利用言論自由與資本市場的開放性,只要出手便是「穩賺不賠」。
然而,回到路易莎這個案例,也正因為台灣公民的批判能力以及民主的韌性,使我們面對「出征」與「不容異己」的極端行為可以免疫,面對自稱代表「真正公民」的民粹主義也得以反制。
哲學家卡爾·波普(Karl Popper)在著作《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指出,民主的敵人往往來自內部,特別是極端的意識形態和不容異己的態度。他強調,民主需要透過批判與自我修正來維護,而非放任極端勢力滲透。
相信台灣大多數的公民,都是理性且眼睛雪亮的。我們支持更廣泛的政治參與,期望為社會帶來改變,但絕不是刻意壓制多元的意見,甚至要求政治表態使企業和個人自我審查,當公共討論的空間被壓縮,淪為情緒化的對立,絕非民主憲政之福。
*作者為臺大政研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