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專文:解讀台灣貧富問題─從《扭轉貧富不均》談起

2015-11-29 04:50

? 人氣

近年台灣的貧富差距也拉大,圖為勞工團體的抗議活動。(資料照片,余志偉攝)

近年台灣的貧富差距也拉大,圖為勞工團體的抗議活動。(資料照片,余志偉攝)

主計總處公布我國所得分配時間約在每年 9 月,近兩三年來每當公布後不久,即有媒體報導我國有 160 萬個家庭入不敷出,有些則直接說這 160 萬戶落入貧窮!整個台灣約 800 萬戶,真的有五分之一生活於入不敷出或落入 貧窮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入不敷出並非等同於貧窮,白話一點說,「不夠用」 和「生活於貧困」當然不同!一位年薪千萬的富豪,可能因為該年支出較 多(如購置房地產)而超出其該年總所得,因此稱他(她)該年為「入不 敷出」或「負儲蓄」,但這算是貧窮嗎?然而,對於一位低所得者來說,就 算是該年支出未超過所得而有了一點儲蓄,難道就不會是貧窮嗎?

問題來了,那什麼是「貧窮」(poverty)呢?世界銀行曾提出每人每日 生活費用低於 1.25 元為標準,全球約有 12 億人口生活於「貧窮」範圍內; 這種「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概念雖簡 便,卻不適用於許多國家(包括我國)。事實上,大多數國家的「貧窮門檻」是取決於經濟分布的一 個適當位置,低於該門檻者才會被認定為貧窮(官方對貧窮的認定通常還 會加上其他條件);因此,若要了解貧窮,需更廣泛一點來問,一個社會的「不均」(inequality)該怎麼來看? 阿特金森這本《扭轉貧富不均》便提供一個多元、具國際觀且務實的看法,不僅可提供人們對於不均現象的認識,給決策者帶來一些政策擬定 的啟發,也可以是一本很好的大學教科書,特別是針對唸社會科學的人, 因「不均」乃是社會科學的起始點。

全書分為三部分,首先診斷不均現象,其次,阿特金森提出建議,最 後則討論建議的可行性。簡言之,這本書先教我們先認識「不均」現象, 才能找出原因,接著提出改善方案,才不至於亂槍打鳥,病急亂投醫!最 後,他不像一般經濟學者只是指點江山,他很務實的從行動者、國家與國 際社會的角度來討論,所提的意見究竟可不可行?

台灣的所得不均現況分析

我國主計總處每年所公布所得不均相關數據,是根據每年主計總處所 蒐集「家庭收支調查」資料來分析,目前主計總處所公布的家戶 所得不均倍數,簡稱「大島指數」(Oshima index)。我國 2001 年曾達到 6.39 倍的高點,2013 年是 6.08 倍,2009 年金融海嘯達到 6.34 倍以來繼續呈現微 幅下降。

我國在 1970 年之前,五等分位的大島指數曾高於 5 倍,此後二十年經濟成長快速卻仍維持相當的均等(低於 5 倍),直到 1990 年才又回升到 5 倍以上,而從 2001 年開始超過 6 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