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血淚交織換來的經驗」香港商人北上投資功不可沒

2018-12-07 09:00

? 人氣

香港的繁華夜景。(德國之聲)

香港的繁華夜景。(德國之聲)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一個改變了十三億人命運的經濟改革政策,在1978年12月,由當時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倡推動,使中國經濟走上高速發展。四十年的改革道路,香港商人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40年改革開放使中國大陸經濟騰飛。 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僅佔世界經濟1.8%到現在的15%,僅次於美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為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中國也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和出口加工制造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大大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近8億人民擺脫貧困,走上小康的道路 。改革開放初期,一批批港商率先北上投資設廠,帶動了中國製造業的興起與繁榮,港商在歷史改革這一頁,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1978年,中國由農村改革開始,啟動國企改革;四個經濟特區的成立,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裡程碑;開放改革政策實施不久,大批港商跨越羅湖橋(連接香港與深圳羅湖),奔赴中國,興業投資,興教助學,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從此「港商」成為一個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推動者 」。

習近平: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不可替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今年11月,在北京接見香港與澳門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活動的代表團時,高調肯定香港商人所作出的貢獻:「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港澳所處的地位是獨特的,港澳同胞所作出的貢獻是重大的,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直接投資者,一直扮演「走出去」與「引進來」的關鍵橋梁與窗口角色。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首批外資來自香港企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來自香港,第一家五星級酒店也由香港商人投資。當時,比鄰香港的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香港的企業家窺准時機,第一時間帶著資金、技術把制造業北移,從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開始,向東莞、廣州等地區邁進,參與締造了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奇蹟。

早在80年代初、改革開放初期,徐百弟便北上發展,在珠三角、廣州、甚至遠至內蒙古的港資企業擔當管理工作。不久,他開設紡織廠,並把工廠設於廣州,經營紡織製衣貿易,出口歐洲為主,一直經營至今,屬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北上發展的港商。

近年來,包括徐百弟在內的不少香港企業家都迫於成本壓力把工廠遷往鄰國。(德國之聲)
近年來,包括徐百弟在內的不少香港企業家都迫於成本壓力把工廠遷往鄰國。(德國之聲)

徐百弟接受德國之聲採訪,分享港商由改革開放初期至2000年期間,北上投資的重要歷程。早在上世紀70、80年代,香港工業發展以四大制造業為支柱,包括制衣、電子、玩具以及假髮,可謂執世界之牛耳。隨著香港經濟不斷發展,工資及租金成本開始上漲;另一方面,中國開始實施經濟改革,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紛紛推出優惠投資的政策,以吸引港商往中國投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