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2月13日宣布,將對貿易夥伴開徵「對等關稅」,再次點名台灣搶走晶片生意,希望晶片回到美國製造。在地緣政治壓力下,台積電赴美國設廠投資總額達650億美元,第一座晶圓廠已開始量產4奈米製程;供應鏈傳出,台積電美國第二座晶圓廠生產營運團隊已就定位,將升級為先進的2奈米製程,預計提前於2027年量產。
川普宣布要對台灣半導體產品開徵對等關稅,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造成衝擊有多大?台大與美國普渡大學名譽教授、台大土木系高科技廠房設施研究中心主任張陸滿接受《風傳媒》專訪時表示,「以台積電高端晶片為基礎的電子應用產品,快又省能源、單位容積電晶體多、大量生產的良率最好,再加上誠信,囊括了全球市占率達9成,美國對台灣有需求,而且別無選擇。許多台灣高端晶片製造商及相關產業早已演化出應對策略,老美要課關稅,對台灣而言並非新鮮事。」
張陸滿表示,「台、美同在一條船上,雙方應合作爭取雙贏,而非陷入雙輸的結局。台灣目前在整體半導體製造技術無可取代。對於川普揚言開徵關稅,台灣應處變不驚。」他評估,「在全球地緣政治重組趨勢下,台灣至少還有3~5年的優勢。」
半世紀前 張陸滿成為赴美受訓先鋒部隊
半導體是高度技術與資本密集的產業。生產晶片,要先蓋晶圓廠。1976年5月,台灣工研院派遣一批青年工程師赴美國RCA公司受訓,依各自專長研習半導體設計、製造、封裝、量測半導體相關技術。
當初工研院負責RCA技術移轉的計畫主持人胡定華,深深了解要生產製造必先有廠房設施,他強調,「這座示範工廠是第一個廠,不是最後一個廠;這個建廠的技術,也要能在台灣起步。」
張陸滿當時負責工研院位於竹東頭重埔(現今中興院區)的整地工程,很幸運被選派至美國參訪RCA各地工廠,並研習興建、營運管理的技術。當年到RCA受訓完的青年工程師在1977年回台後,必需要有廠房讓他們進行裝機、測試、運轉和生產。

1976年2月胡定華率領張陸滿與中興工程無塵室空調設計師吳明毅,前往位於美國賓州費城的RCA總部及各地工廠,甚至到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北邊棕櫚市的工廠參觀。RCA負責技術移轉的計畫主持人Bob Donnelley,和建廠顧問工程師Paul Wathen,特別隨行陪伴參訪。
胡定華結束在美國RCA的訪問行程返台後,工研院於3月5日與美國RCA簽訂「積體電路技術移轉授權合約」。張陸滿留在RCA費城總部,完成示範工廠的初步功能性設計。張陸滿是當年赴美受訓先鋒部隊的一員,專研半導體廠營建管理與配合晶片生產,迄今近半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