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之寶」李安榮獲美國導演協會「終身成就獎」,他日前領取該獎時很驕傲地表示:「我在台灣出生長大」。李有如此傑出的成就,部分要歸功於他在台灣成長所孕育的厚實人文底蘊。李安就曾跟國人表明,雖然他拍的大多是美國片,但誠如美國影人所說:「你的所有電影都可看到台灣的影子」 。
李安後期拍製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男主角比利擺盪於是否重返戰場的矛盾中、難下決定,最後比利在女朋友感情召喚下,決定回中東與戰友共患難。由此可看出李安在片中的思維有台灣人民溫厚忠誠的影子。為了感謝李導演為台灣爭光,謹以最能展現李安影片一貫主題—「表象與真實的差距」的《比》片解析,向他致敬。
李安後期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創意令人驚豔。李安透過4K120格的前衛技術以及運用西方現代文學的「意識流」技巧(stream of consciousness),完整展現了他影片中的一貫主題—「表象」與「真實」交錯的現實人生。該片可說是李安所有電影中探索人類兩面性處境最成功的影片。除了李安圓熟的電影敘述技巧外,該片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李安大膽地以最新的3D電影科技,極為真切地營造了戰爭的殘酷場景以及豪華誇張的英雄表揚現場,讓觀眾身歷其境,在立體影像中,深切體會浮華/殘酷、歡呼/悲痛、虛幻/真實的強烈對比。
李安抓住了未來3D可展現立體真實場景的特性,巧妙地運用現代主義的意識流小說技巧,在影片故事進行以及主角與同袍的對白中,藉由主角現在/過去不斷穿梭的意識流畫面,展現了男主角及其伙伴之間的英雄/常人、崇高/粗野、尋歡/真愛的兩面性格與行為,以及比利跟家庭的衝突,讓觀眾隨著劇中人的認同錯亂與自我追尋,擺盪糾結於表象/真實之間,震撼不已。
「比」片描述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戰爭中表現英勇,跟其他同袍一起被召回國內於美式足球賽中場接受表揚,以宣揚美國的世界警察角色。李安在這些阿兵哥前往接受表揚途中,以流暢的場面調度,運用意識流技巧不斷地切換現在/過去的場景,以交叉敘述的手法,展現了戰士們所面臨的兩面性困境。
這些美國大兵一路上粗野地對話、嬉鬧,在記者會中也很直白地說出他們在部隊的消遣就是打手槍,顯現了部隊裡粗曠無聊生活的真實面。但在他們粗俗的對話及狂野的嬉鬧中,影片卻不斷有優雅詩意的旁白穿插於現在、過去的畫面,流露出美國社會期許他們為國效命的願望。然而,他們只是為了生活而當兵,並沒有甚麼崇高理想。李安以純熟的電影敘述手法,透過粗野/文雅的語言對比,揭露了這些戰士處於真實與表面拉鋸的兩面性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