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需要「新型晶片」,台積電市占僅4%!這種半導體,讓特斯拉續航破600公里

2022-09-15 12:40

? 人氣

車用半導體主要由IDM把持,台積電市占僅4%。(示意圖/Pixabay)

車用半導體主要由IDM把持,台積電市占僅4%。(示意圖/Pixabay)

一場早餐會,敲開台灣半導體產業之門

1974 年 7 月 26 日,潘文淵完成「積體電路計畫草案」,並獲經濟部核定。一個月後,積體電路計畫催生了工研院的「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簡稱電子中心,電子所的前身),為台灣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起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潘文淵當時建議與美國無線電公司技術合作,並從美國無線電公司辭職,召集海外學人成立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AC), 被譽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父」。

如圖 7-1 所示,台灣半導體每 20 年為一個發展演變期。1960 年到 1980 年是世界及台灣 IC 產業的萌芽期。

圖7-1:台灣IC產業發展軌跡(圖/天下文化)
圖7-1:台灣IC產業發展軌跡(圖/天下文化)

回溯世界 IC 歷史,1958 年,全世界第一顆 IC 在美國德州儀器(TI)公司誕生。

而台灣半導體的歷史,則要從交通大學說起。1964 年,交大在台灣第一位本土工學博士張俊彥領導下積極投入,成立半導體實驗室(現今奈米中心的前身),曾任交大半導體實驗室主任的胡定華,在 1974 年電子中心成立時即毛遂自薦,並獲任電子中心副主任一職,胡定華當時擔任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負責為電子中心招兵買馬,次年辭去教職,專心並積極推動半導體技術研究。

1976 年,電子中心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簽訂「積體電路技術移轉授權合約」,陸續派工程師到美國受訓學習技術;1977 年,受訓的工程師設計出台灣第一顆 IC 晶片,奠定了台灣 IC 產業的發展。

1980 年代,台灣半導體業開發發展,起源於 1980 年工研院出資成立聯電,創設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也是新竹科學園區第一家進駐的公司。當年,聯電做的是單價不到 10 元的電子錶晶片;接著是 1987 年台積電成立,隨著 1990 年代,個人電腦興起、手機盛行,台灣 IC 產業進入成長期。

台灣 IC 產業從 2000 年開始進入茁壯期。以實績來看,2000 年台灣 IC 總產值 163 億美元,到 2020 年,達 1024 億美元,成長幅度逾五倍。

根據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aiwan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TSIA) 的資訊, 到 2021 年, 台灣 IC 產業產值為 1458 億美元,換算成新台幣首度突破 4 兆元,年成長率仍高達 26.7%。

台灣 IC 業創新分工策略

以半導體產業結構分析,從上游 IC 設計到中游 IC 製造,再到下游的封裝測試,產業高度垂直分工(如圖 7-2)。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