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在邁向後道德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應如何自處?

2021-11-22 05:50

? 人氣

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地讓學生知道,即使世道人心不令人滿意,我們還是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取自Pexels)

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地讓學生知道,即使世道人心不令人滿意,我們還是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取自Pexels)

假如後現代社會是對現代性(modernity)全面質疑的社會,後真相時代是不在乎真相的時代,那麼「後道德社會」就是無視道德存在的社會。在一個忽視道德或質疑有客觀道德標準存在的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應如何自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是一個後道德的社會嗎?從某個角度而言,台灣不是後道德的社會,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台灣正朝向後道德社會邁進。

從一個歷史比較的觀點來看,台灣並不是一個後道德的社會。這是因為在今天的台灣,不管是個人的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及社會經濟的權利,都受到相當的保障;個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乃至社會整體的便利舒適,也都比以往來得優越。沒有相當的文化底蘊及文明修養,不可能會有現在的台灣。

台灣:朝後道德社會邁進

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台灣社會似乎正邁向一個後道德的社會。主要的跡象來自於當權者明目張膽地踰越道德底線,眾多媒體自甘為政治權勢服務、及社會大眾姑息有權者在道德上的鬆弛。

在一些學者質疑蔡英文總統博士學位的真偽之下,蔡總統提不出讓一般人信服的證據,於是採取行政手段,將相關檔案文件封鎖30年。無獨有偶的,前台大校長李嗣涔在十幾年前,也利用了他的校長職權,封鎖了他所指導學生有關撓場與特異功能的論文,為期10年。這種利用權勢來解決或拖延誠信問題的做法,釋放的就是權力要高於道德的訊息。有了權力,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不理。「Anything goes!」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立法院面對立法委員鄭麗文的質詢時,脫口罵鄭麗文「袂見笑」,並指責她脫離民進黨是叛徒的作為。蘇貞昌的直覺反應告訴我們的就是:堂堂行政院長,連最低的文明要求(decency)都不想做到,黨國及公私不分,對人也沒有基本的尊重。

20211012-行政院長蘇貞昌(左中)與立委鄭麗文(右)12日在立法院質詢時針鋒相對。(柯承惠攝)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中)與立委鄭麗文(右)12日在立法院質詢時針鋒相對。(資料照,柯承惠攝)

2位國家領導人物固是如此,執政的民進黨在重大政策上的雙重標準問題——如司法獨立、萊豬開放、政府黑箱作業、環境保護、黨政軍退出媒體、官員政治責任的承擔、民選政治人物的罷免等等——再再告訴我們,只要有權勢與民意的支持,就可以隨性地昨非今是或今是明非。是非對錯的界線及標準,原來繫諸權勢的消長與話術的運用之上。指鹿為馬及顛倒是非,就活生生地發生在我們眼前。媒體的助紂為虐,許多人以政治立場來決定道德立場,也讓人覺得道德只是有權勢者的利益。

今天台灣政治掌權者的作為,與古往今來所強調的基本道德完全相左。

《中庸》第25章告訴我們:「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不誠無物也是大哲學家康德所看重的道德要求。他告訴我們,我們在說話時,若在第一步不以良心來確信自己所說為真,我們就算不上是合乎真誠(truthfulness, Wahrhaftigkeit)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我們所說是否為真,我們說的全都可算是謊言。更甚者,康德告訴我們,誠實(honesty, Ehrlichkeit)是我們所有其他美德的基礎,沒有誠實,所有的美德都不可能成立。康德說的,就正是中庸「不誠無物」的道理。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