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學者專家莫成為「知識的工具人」

2021-10-18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學者專家應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依歸,不要受困於小名小利或人情的陷阱。(取自Tra Nguyen@unsplash)

作者認為,學者專家應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依歸,不要受困於小名小利或人情的陷阱。(取自Tra Nguyen@unsplash)

在面對高端疫苗緊急授權這件事上,我們看到了陳培哲、楊志良、蘇益仁3位教授及中研院的專家,對國家領導人物的不假辭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蔡英文總統的論文門事件當中,我們也看到賀德芬、彭文正及林環牆3位教授,無懼地表現出抗顏不屈的精神。連長期支持執政黨的游盈隆,也向他們3位致敬,肯定他們面對權力時展現的大無畏精神,也啟發無數的年輕一代。

上述學者專家及許多在其他領域的知識人,為台灣社會增加了光彩!若有所謂台灣價值的話,那麼除了台灣人的敦厚善良之外,就是這群知識人所表現的「不可不弘毅」及「任重道遠」的士大夫精神了。他們呼應了范仲淹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及喬姆斯基(N. Chomsky)的「知識人的責任是說出真理,暴露謊言」。

相形之下,我們也經常看到一群受過良好教育的學者專家,不知不覺地成了當權者在牧民時的工具人。這群人的身影,在政府的許多標案、各式各樣的委員會(如環評會)及公聽會上,都會出現。如此的學者專家不在少數,而且源源不絕;當權者永遠不用擔心如此工具人的缺貨或斷貨。可以公允的說,這也不是今天台灣社會所獨有的現象;古已有之,於今也不見得尤烈。但站在對知識人理應求真、求實的期許上,我們對專家學者成為政府在施政時被操控的知識工具人,頗覺遺憾與不值。

大批大批、願意成為政府工具的學者專家是怎麼出現的?

「服從政府」的專家學者如何誕生?

先從台灣的教育環境說起。今天的學者專家,當初在接受學校教育時,大多是循規蹈矩的好學生。他們願意接受重要他者(學校老師及父母)的指導,花了很多時間在升學上,生活重心多擺在學業考試對他們的要求,對校園或家庭以外的事情並不關心。在加上台灣的學校教育偏向零碎化的專技知識傳遞,易於讓學生的見識陷於狹隘,不太教他們以君子或士大夫自許。他們拿到高級學位後,也往往兢兢業業,長期致力於工作,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校園及研究單位當中。可以說,他們是一群一輩子埋首於特定領域的專家,思想相對單純、願意服從權威、對現實世界的了解並不夠。等到他們有機會面對心思細密、手段高明,又早有定見的政治型人物時,就容易落入羅網,成為政治型人物的工具。

再說今天大學和研究機構當中的環境。這幾十年當中,在管理階層高超的治理技術下,學者專家必須接受不斷的評量考核,也必須向政府機構申請各種研究補助或學術獎勵。近來,在大學社會實踐的大帽子下,大學老師更被要求走出校園,為學校之外的機構做服務工作。參與政府事務、成為政府各種委員會的委員、承接政府的包案,自然地會累積他們通過評鑑的資本。重重的要求下,假如學者專家不配合政府業務單位的要求,只以自己的專業知識來表達想法或行動,就可能會妨礙他們經費的申請和獎勵的取得。在現實考量之下,他們自然不會直言敢言或依專業判斷來行動。今天的大學裡,多的是和政府機構有共生關係的知識勞工。大學已然不是知識人的棲息地,我們反而比較能在各種NGO和社會媒體中,找到知識人的蹤影。在大學和研究機構中的許多學者專家,早已是一群被政治機制馴服的羊。

讀書其實是有技巧的,來聽聽考試高手怎麼說?(圖/取自pakutaso)
作者指出,在管理階層高超的治理技術下,學者專家必須接受不斷的評量考核,也必須向政府機構申請各種研究補助或學術獎勵。在現實考量之下,他們自然不會直言敢言或依專業判斷來行動。(取自pakutaso)

此外,台灣社會還擺脫不掉傳統文化以人際關係為主的社會運作。政府部門的主其事者在挑選學者專家組成委員會時,往往會挑選熟識的人,被挑選的人經常會是政府主其事者的老師、學長、同學、學生、或朋友。在見面三分情的人情壓力下,那些學者專家基於情面,就會傾向於配合主其事者的想法和決定。不如此的結果,一方面會留下惡名或罵名,另一方面也會落單,受人排擠。

最後,當下的許多學者專家不太讀歷史與中國經典,因此無從知曉古今中外的社會當中,存有許多高風亮節之士的行誼(如古人范仲淹,近人蔡元培、陳寅恪)。在看不到許多好榜樣的情況下,能做的就是隨波逐流、任人擺佈。

其實,在民主社會的運作下,每一個人最有機會做自己。學者專家受之於社會者頗多,有機會自當以所學貢獻於國家社會。假如沒有貢獻所學的意思,做個忠於專業的人也可以,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依歸,不要與自己的專業知識相違逆,不要受困於小名小利或人情的陷阱!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