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專欄:奧本海默的大革命時代

2024-04-28 05:50

? 人氣

作者指出,電影有一幕奧本海默而對( confront )身為共產黨員的情婦這些宗旨,就埋下他為甚麼不可能是共產黨員的伏筆。(圖/取自imdb官網)

作者指出,電影有一幕奧本海默而對( confront )身為共產黨員的情婦這些宗旨,就埋下他為甚麼不可能是共產黨員的伏筆。(圖/取自imdb官網)

奧本海默是一個通才( Renaissance Man )。如果不談他在量子力學範疇的專業知識和貢獻,他基本上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左翼文青,而不少人不明白正是因為他那文青的一面,充滿社會科學的薰陶,才令他對自己本行的物理學有超越前人的理解。與此同時,又因為他對社會的浪漫激情,始終都被科學的實驗主義及時調節,令他沒有淪為一個「左膠」,或真正加入共產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矛盾中有統一的複雜性( complex ),和奧本海默成長那個時代的宏觀背景,我讀書時讀過很多,但坦白說,以往並不能真正消化,純粹停留在廣為人熟悉( noted )的膚淺層面。近年隨著年紀老了,思考方式隨之慢慢改變,遇到《奧本海默》,卻找到更多共鳴。

電影中,奧本海默談及他參與校園的左翼示威集會、乃至曾經認同美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所有界別都在革命,我們怎可以將政治革命排除在外?」 「政治革命」,自然是當時席捲全球的左翼革命思潮;「所有界別」 ,自然令人想到他自己的專業物理學,量子力學是顛覆牛頓以來幾百年的科學觀、乃至連愛因斯坦的立論都顛覆的最新創見。將兩者掛鉤,也許有些突兀,但當我們明白奧本海默指的「革命」,其實還有其他種種,甚至可能主要還是其她種種,就會明白他是怎樣長大、怎樣思考的。

記得在大學時代,有一位我最欣賞的年輕教授名叫 Lee Blackwood,他任教的歐洲現代史課程非常富啓發性,令我有某種難以言喻的感覺,有點顛覆了我一直對歷史學的理解和想像,後來他不獲大學留任,更有學生因此而發起集體抗議。他描繪一戰後的歐洲,正是將幾種不同的革命或創新思潮並列,然後用了很長課程篇幅去討論文學、音樂、電影、藝術之類,比例與政治、外交、社會部份相若,因為他假定後者已經是 常識( common sense )。

那奧本海默成長在甚麼時代?他出生於 1904 年,青少年時代的 10-14 歲期間,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幾年,而他成長的年代,正是戰後這一波思潮的黃金歲月。

一次大戰以後,人類的思考模式之所以出現根本改變,來自於戰爭帶來的極大傷亡、和現代戰爭扭曲一直秩序,這都令人對一切既有規則充滿懷疑,覺得需要全新的模式,去理解這個不可知的未來世界。例如將不同東西剪碎、再七拼八湊在一起的「達達主義」表達方式,就是其中一種即時反應。這不是說所有新思潮都在一戰後出現,很多的根源都是源自 19 世紀末,但一戰無疑大大加速了這一波思潮的普及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