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崇倫觀點:在法匠與馬基維利之間──他是吳庚

2018-01-09 06:50

? 人氣

故大法官吳庚參與過368個憲法解釋。(作者提供)

故大法官吳庚參與過368個憲法解釋。(作者提供)

六日上午九時,在台北聖家堂,是前大法官吳庚的追思彌撒,許多人都記得他任職大法官時,做出許多重要的憲法解釋,馬英九前總統在安息彌撒中,更將他所參與的368個解釋量化,佔所有行憲後解釋的48%。從1985年至2003年間,這18年正是台灣政治最動盪,憲政秩序最模糊的時期,吳庚大法官當得特別辛苦,也特別有價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多學生則是從他的行政法聖經《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來認識吳老師,敬畏於他的法例嫻熟,文字精煉,更重要的是吳老師常是高考與各種特考的出題委員,這本經典必須熟讀,甚至頂禮膜拜。

但是我所認識的吳老師,卻是他剛回國教書的時候,表面是個嚴謹冷靜的法匠,內心卻是火熱的馬基維利式政治權謀家。

大四那年,我選修吳老師的「西洋政治思想專題」,主要談他正在寫的《政治的新浪漫主義——卡爾·施密特的政治哲學及憲法理論》,當吳老師在課堂上揭示施密特(Carl Schmitt)的政治定義「政治就是友與敵的區別(Freund-Feind-Unterscheidung)」時,我如遭雷擊。

多少政治的分合,都可以從友與敵的區別來解釋,政治就是對抗,就是找出「誰是朋友,誰是敵人」,何時為友,何時為敵,都是動態的,對李登輝而言,郝柏村可以為友,兩人肝膽相照,但下一刻可以為敵,策動立法院發動攻擊。

過去美國學者所謂「權威性價值分配」或是import / conversion / output的過程,簡直是狗屁,都是描述性、價值規範性的說法,這與孫逸仙所謂「政治乃眾人之事」差不多,都是淺薄之解,不像施密特直指核心。

施密特真正秉承馬基維里的政治權謀之術,這也與吳庚老師後來的博士論文《韓非的國家思想–兼論目的可以使手段正當》相互呼應。

故大法官吳庚參與過368個憲法解釋。(取自吳庚臉書粉絲頁)
司法院舉行第一千次大法官釋憲會議後的留影和新聞報導。(取自吳庚臉書粉絲頁)

但是吳庚老師卻深知政治的可怕與無奈,他雖然明白政治變化,但非常謹慎、不是會使用權術鬥爭的人,因為他早就明白,韓非子所說「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

吳老師第一次遇到政治風暴,是在台大政治研究所一年級的時候,那時他正準備跟隨國際公法權威彭明敏教授學習太空法。彭明敏當時是台大政治系主任,聲譽如日中天,曾任聯合國代表團顧問,是當局加意培養的政治新星,但是就在那一年,彭明敏以涉嫌叛亂被捕,謝聰敏、魏廷朝等多名同學均被審訊下獄,吳老師因未涉案逃過一劫。

另一件事與他的mentor張劍寒教授有關,吳老師在張劍寒過世後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張老師是我讀研究所的導師,也是論文口試委員,我一直與他有聯絡。」吳老師學成回國後,立即受聘回系教書,「如果不是張老師擔任系主任,我不可能獲得教職,因為當時留美是主流,不可能接受學德文的人進入。非常感激張老師。真是先生之恩,山高水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