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專欄:不媚權與俗 創造力方能雋永

2017-12-11 06:40

? 人氣

作者認為,已故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願意為完美的創造犧牲一切,追求創新時拒絕妥協,亦不媚俗(屈就於市場)的精神,讓各界對他念念不忘。(圖/Steve Jobs@Wikimedia Commons)

作者認為,已故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願意為完美的創造犧牲一切,追求創新時拒絕妥協,亦不媚俗(屈就於市場)的精神,讓各界對他念念不忘。(圖/Steve Jobs@Wikimedia Commons)

從著名畫作《特普利茨事件》探究兩位世紀天才的性格特質,發現貝多芬似乎比歌德更貼近19世紀初席捲歐洲的浪漫主義精神,也就是原始、奔放的創造力理念基礎。

人類在生存與繁衍的需求下,向來有追求安定的天性,也常有一股想打破遊戲規則的衝動。但受到環境與世俗的制約,後者往往被高度壓抑。最後只有少數兼具絕佳才能與勇氣者能突破自我與社會的侷限,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creativity),並成為世人眼中的天才。一如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與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部分評論者從著名畫作《特普利茨事件》(The Incident in Teplitz)中,試圖探究兩位世紀天才的性格特質時,發現從本質上來看,貝多芬似乎比歌德更貼近十九世紀初席捲歐洲的浪漫主義精神,也就是原始、奔放(掙脫束縛)的創造力理念基礎。

特普利茨事件(The Incident in Teplitz)。(取自網路)
特普利茨事件(The Incident in Teplitz)。(取自網路)

這種說法,廣大的歌德崇拜者必然不能接受。畢竟歌德為浪漫主義文學先行者的角色不容質疑,其作品風格也符合對歷史的批評、對自由的嚮往、對婦女、兒童的關注及大自然的尊重等浪漫主義思潮,更曾獲得貝多芬的敬重。但誠如《特普利茨事件》畫作中所繪,歌德與貝多芬兩人在街道散步,遇見皇后與皇室貴族迎面走來,飽學且舉止謙遜、嫻熟世俗禮節的歌德側身讓路,帶著敬意脫帽、鞠躬;貝多芬則是雙手插進口袋,不停下致意,昂首闊步地穿過這群貴族。對此,歌德向妻子形容貝多芬的個性「完全不受控制」;而貝多芬則對出版商說:「詩人原應是國家地位最高的導師,但歌德喜愛宮廷氣氛超過成為詩人。」

即使這兩位世紀天才在特普利茨街頭散步的佚事,真實性受到質疑,但從浪漫主義盛行前的音樂與藝術創作,皆透過宗教或貴族社會展現,許多創作者均臣服於他人(權貴或崇高的贊助者)。不願從權的貝多芬則為自己而作曲、為追求完美而創作,打破當時的音樂形式,自成一格。因此,從追求自由(反權威)、奔放的角度來看,貝多芬的創造力便比歌德多了幾分「理直氣壯」。而這股由貝多芬而起的創造力新概念,也受到廣泛的認同與追隨。

時至今日,人們仍活在貝多芬留下的遺緒中,對於原創、新穎、大膽和讓人驚嘆的創造力,大加推崇。正因如此,各界才會對於願意為完美的創造犧牲一切,追求創新時拒絕妥協,亦不媚俗(屈就於市場)的已故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念念不忘,傾心於他那股渴望賦予人能力、追求人類進步的信念、執著把對的工具給人的目標、想改變世界的不服輸意志。因為,這才是貨真價實的創造力。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605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