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國與歐洲戰場比一比─從對戰敗者的報復談起

2021-03-21 07:20

? 人氣

國軍對日本戰俘十分禮遇,一來在戰場上殺死日軍比俘虜他們困難許多,二來則是如果對待日本戰俘手段惡劣,可能會強化俘虜他們的難度。(WWII Database)

國軍對日本戰俘十分禮遇,一來在戰場上殺死日軍比俘虜他們困難許多,二來則是如果對待日本戰俘手段惡劣,可能會強化俘虜他們的難度。(WWII Database)

「不念舊惡,以德報怨」是最適合用來形容蔣中正委員長戰後對日政策的八字箴言,雖然導演陳君天在他拍攝的紀錄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認為「以德報怨」四個字有辱蔣中正,指出蔣中正真正用的字眼為「與人為善」,不過對於實際上受惠於這項德政的日本在華軍民而言,蔣中正推行的戰後政策就是「以德報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推行「以德報怨」政策,並不代表蔣中正沒有懲罰日本戰犯。戰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保定、東北、廣州、上海、濟南、武漢、太原與台北成立軍事法庭,起訴了2,435名日本戰犯,並將其中110人判處死刑,其中包括南京大屠殺的兇手谷壽夫、野田毅與向井敏明。儘管如此,對日本的寬大政策仍無法獲得大陸主流民意諒解,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的一大主因。

然而「以德報怨」,真的是只有蔣中正領導的中央政府實施嗎?其實中國不分黨派的武裝團體,都基於不同的考量對他們責任區裡的日軍或日僑實施「以德報怨」政策。比如身兼山西省主席與第2戰區司令長官的閻錫山,就從防範共軍的需要出發,將山西省境內高達10,000多名日本支那派遣軍北支派遣軍第1軍的士兵收編進他的晉綏軍,組成所謂的第10總隊。

中國共產黨更仰賴東北與華北的日軍,協助成立航空兵、裝甲兵、砲兵與化學兵等技術兵種。共軍非但沒有判處任何日本戰犯死刑,還以上賓之禮對待他們手中的日軍留用人員。所謂「日軍俘虜吃大米,8路軍戰士吃高粱」的現象,時常出現在中共元帥們晚年撰寫的回憶錄中。每次讀到這裡,筆者都感嘆到底中共是有什麼顏面指責國民政府不以戰犯罪名起訴岡村寧次?

相比於中國戰場,歐洲戰場的情況呈現的是完全不同的局面。戰勝者無論是蘇軍、美軍還是英軍,都在不同層面上對放下武器的德國俘虜實施了殘忍的報復行為,而且這些報復行為的對象並不只限於德國軍人。除了在戰場上真正擊敗德軍的蘇美英三國外,各歐洲佔領國的百姓也起身採取報復行動,不過報復的對象往往不是有武裝的德軍,而是失去後台保護的本國「通敵者」。

解放達豪集中營的美軍將士,目睹到眼前的慘況,難以忍受心中怒火是正常的。(美軍歐洲司令部)
解放達豪集中營的美軍將士,目睹到眼前的慘況,難以忍受心中怒火是正常的。(美軍歐洲司令部)

英美兩國對戰俘的差別態度

相較於蘇聯,英國與美國對待德國戰俘的態度確實人道了許多,尤其是英國從抵禦蘇聯的戰後考量出發,主張以寬大為懷的政策對待德國戰俘,好將他們重新武裝為歐洲大陸上反共抗俄的先鋒。根據英國學者洛韋(Keith Lowe)的研究,死在美軍手中的德國戰俘數量為4,537人,死在英軍手中的則只有1,254人,前者比後者多達四倍之多。

英國俘虜的德軍戰俘總數為363萬5,000人,美國俘虜的則是3,09萬7,000人。從美國俘虜到的德軍數量比英國少,死亡率卻略高於英國還要高的情況來看,顯然「以德報怨」不是當年美軍對德國的政策。儘管美軍對德軍戰俘的殺害或者虐待行為,多數來自個別軍官或者士兵的情感宣洩,並非美國政府的官方政策。負責解放納粹集中營的美軍官兵,更是容易犯下虐俘或者殺俘的罪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