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觀點:8月 28 日投票支持「核四商轉」公投

2021-02-17 06:40

? 人氣

社會上,仍然有大部分的人,盼望核四重啓!(王伯輝提供)

社會上,仍然有大部分的人,盼望核四重啓!(王伯輝提供)

人類文明的發展始自工具的發明與製造,再來是能夠利用獸力或自然力 (風車與水輪車)帶動工具,當人類知道如何利用燃燒化石燃料,產生能量驅動大型器械,文明的進化更是一日千里。人類文明的持續發展是建築在豐沛能源的基礎上。根據英國石油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世界消耗的能源總量等同於162 兆度的電力,其中84.3%來自化石燃料,同年全世界的發電量為27 兆瓦度,其中62.8%來自化石燃料。目前世界的總人口視78億,聯合國預估在2050年會達到90與100億的水準,在本世紀結束時,會介於100~120億間。僅是維持增加人口最起碼的生活,需要的能源就已經相當龐大,更不要說普遍的提高生活水準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的兩百多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已升高攝氏1度,氣候科學家的一致認知是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氣體含量增加所造成的。為避免溫室效應持續加劇,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設定了本世紀的後半段達到零淨碳排的目標。2018年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南韓仁川舉行會議,其會議報告彙整了與會91位學者各自的研究結果,共同結論為應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內;該報告肯定地闡明,按照當前溫室氣體排放程度與速率,全球均溫增幅最快將在2030年突破攝氏1.5度門檻,最晚不會超過本世紀中期。人類因此必須在10年內採取決斷行動,大幅削減碳排放,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放,否則氣候變遷將會失控。

2019年12月2日至23日在西班牙召開的第25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四大會中,與會的專家與環保團體已開始用「氣候緊急」與「氣候危機」 取代舊有的「氣候變遷」用語,代表著大家對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持續增加的關切與憂慮。各跨國企業、製造業、以及不少國家紛紛開始明確設定達到「碳中和」或稱「 零碳排放」的時間表;為了經營形象與競爭力,企業設定的目標年往往大幅超前已宣示國家的目標。

所謂的碳中和或零碳排放是指人類的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氣體,經由自然界的物理化學現象而消失,或透過工程技術補捉,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氣體濃度不再增加。數據顯示,人類能源的使用包括電力、供暖、及交通產生了73.25%的溫室效應氣體,降低能源使用時排放的二氧化碳成為當務之急。電力是唯一可以用無碳或低碳途徑生產的能源,能源使用的電力化可以說是減碳必須採取的途徑,如何降低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更是重中之重。

再生能源(太陽光電、風力、水力、地熱)與核能兩者都屬無碳或低碳能源是無庸置疑的,再生能源的大量開發受限於天然環境的主客觀條件,且再生能源發電無法調度,必須搭配其他儲能設施,才能維持供電的穩定。核能發電是較有爭議的選擇,部分環保團體無法接受輻射生物效應的風險,認為核電廠有安全的疑慮,且對核廢料的處置有超乎常情的苛求,認為使用核能發電違反世代正義,故反對核能發電。但世界頂尖氣候科學家,如Dr. James Hansen, Dr. Tom Wigley, Dr. Ken Caldeira 及 Dr. Kerry Emanuel也都認為採用核能是達到零碳排放目標的重要途徑,他們對傾向反核決策者的忠告是「持續反核會威脅人類規避氣候變遷危險的能力」。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將氣候變遷是為威脅人類的兩大危機之一,他認為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必須依賴核能。他投資成立公司,與日本奇異-日立公司合作發展新型反應器,提出新的核能運作模式,可與不穩定的再生能源發電匹配使用。

以運核電數計算,中國僅次於美國、法國;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上,中國為全球第一。圖為法國費森海姆核電廠核能廠。(AP)
以運核電數計算,中國僅次於美國、法國;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上,中國為全球第一。圖為法國費森海姆核電廠核能廠。(AP)

以目前的科技能力來看,要達到零碳排放的境界不是一蹴可幾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國想要達到「零碳排放」,必須考量自身的主、客觀條件,在充分科學數據的基礎上,務實規畫具體可行的能源政策。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官網資料,目前設定碳中和具體時間表的國家已有29個,包括美、法、英、德、日、中及南韓等,大部分國家設定的年限是2050年。幾乎所有訂出時間表的國家,都評估核能可扮演的角色。日本、荷蘭、英國、加拿大、韓國均已宣示將核能視為達到「零碳排放」目標的工具;歐盟在綠色新政中,也已將核能納入可行作法之一。英國預定在2025年前廢煤,2019年6月英國成為主要國家中首個將淨零碳排目標入法,明定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英國確實積極發展離岸風機,但也積極開發核能,除了規劃自國外引進傳統大型核電機組外,英國著名的引擎與汽車製造廠商,勞斯萊斯公司自主設計建造小型模組化的反應器發電。為了培養核能的人才,英國五個大學聯合與清華大學原科院簽約,每年暑假送15位博士生來台灣,利用清華的實驗設施與研究用反應器教學。第一期的學生本應在2020年來,但因疫情沒有成行。加拿大原來有自主的核能工業,但2020年12月,在政府主導下展開小型模組化反應器的開發,除了供國內使用外,也將進軍國際市場。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愛沙尼亞,是一個130萬人口的歐盟小國,也將進行能源轉型,是以核能取代頁岩油與頁岩氣,有可能成為歐洲首座小型模組式核反應器的國家。

台灣使用核能已有超過40年的經驗,三座核能電廠六部機組產生的電力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有重大的貢獻,台灣雖然無法自行設計與建造核電廠的大型組件,但我們有足夠能力與實務經驗的維修產業與人員,我們有完整的法規與教育體系,可以有效且安全的運轉核能電廠。面對更緊急的氣候變遷,當積極的減碳成為環保的主流與國際趨勢,非核絕非普世價值。在減碳成為國家的責任,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指標時,執意推動以意識形態為出發點的非核家園政策,是錯誤的,是愚蠢的。

107 年 11 月「以核養綠」電業法公投,獲得了近 600 萬民眾的支持,証明了民眾希望2025年後,台灣仍然繼續使用核能。雖然政府表示法律複決公投的通過,不代表政府需要改變即定的政策,故「以核養綠」的成功並未實質改變現況,但公投通過後,「非核家園是全民共識」的魔咒已煙消雲散,人民不再畏懼於公開場合支持核能。擁核團體於 108 年推出「核四商轉」政策創制公投,當年 10 月完成連署,經中選會查核通過,將於今年 8 月 28 日投票。雖然與三年前一樣,我們無法預期「核四商轉」公投是否會獲得民眾的支持,但作為一個核能從業人員,有責任讓民眾正確的認識核能,讓民眾知道在減碳救地球的國際趨勢下,

核能發電是台灣無從放棄的選擇。推動公投是讓人民有表達希望繼續使用核能發電的機會。請大家於8 月 28 日投票支持「核四商轉」公投。

*作者為「以核養綠」公投共同發起人,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