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葛蒂瑪90高齡病逝

2014-07-14 23:3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長篇短篇小說兼擅

儘管表明自己很排斥自傳式的寫作,但是葛蒂瑪1953年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虛妄年代》(The Lying Days),卻頗有自傳的色彩,也頗獲好評。

葛蒂瑪在1949年結婚,與牙醫先生蓋佛隆(Gerald Gavron)育有一女,但3年後就離婚。1954年她再婚,先生卡西勒(Reinhold Cassirer)出身德國柏林的猶太望族,是南非地位崇高的藝術品交易商,兩人結褵47年,恩愛彌篤,育有一子。卡西勒在2001年病逝。

1960年,南非爆發警察屠殺黑人示威者的「夏普維爾事件」(Sharpeville massacre),葛蒂瑪的政治參與日益積極。1962年曼德拉大審期間,她與曼德拉的辯護律師密切合作。曼德拉著名的法庭演說〈我視死如歸〉(I Am Prepared to Die)就是由葛蒂瑪潤色。

 

對抗種族隔離的女鬥士

 

早在ANC還是「非法組織」的時候,葛蒂瑪就已加入,而且曾經協助多位領導人逃過牢獄之災,甚至將他們藏匿在家裡。1986年「戴爾瑪斯叛國案大審」(Delmas Treason Trial)期間,葛蒂瑪曾為22位淪為被告的反種族隔離人士站上證人席,後來她說那是她生命中最榮耀的一天。

雖然積極投入政治鬥爭,但葛蒂瑪並沒有停筆。1974年以《生態保護者》(The Conservationist)拿下英國最重要的文學獎「布克獎」(Booker Prize),在文學界的地位日益鞏固。

 

她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是1979年的《柏格的女兒》(Burger's Daughter),描寫一群白人反種族隔離運動者,出版一個月後就被南非當局列為禁書。1991年葛蒂瑪榮膺諾貝爾文學獎,各方感認實至名歸。

1994年南非舉行第一次種族平等選舉之後,葛蒂瑪持續關注南非新生的民主政治,如何面對與處理自己的種族主義過往。她一方面讚揚南非的進展,一方面督促南非要實現它為人們帶來的希望。

葛蒂瑪2013年出席傳記電影《曼德拉:漫漫自由路》的南非首映典禮。(美聯社)

但是葛蒂瑪的寫作並不會侷限於種族主義,只要是人性的偽善與謊言,都有可能被她的一枝健筆撕裂。她曾說:「我不可能單單只譴責種族隔離,因為人間處處都有不公不義。」

既深且廣的社會關懷

她雖然是ANC的資深成員,但是批評現任總統朱瑪(Jacob Zuma)照樣不留情面。最近朱瑪政府準備立法限制出版自由,葛蒂瑪期期以為不可,「重新建立檢查制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想想看,人們為了廢除它而忍受了多少痛苦。」

晚年的葛蒂瑪特別關注愛滋病議題,全力為「治療行動運動」(Treatment Action Campaign)遊說、募款,要求南非政府為病患提供免費、有效的藥品,並嚴辭批評南非歷任總統的愛滋病政策。。

葛蒂瑪一生創作不輟,著有15部長篇小說、21部短篇小說集、5部散文集、1部劇本。她的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的版本。

台灣出版的葛蒂瑪作品中譯本包括:《我兒子的故事》(My Son's Story)(九歌)、《朱利的子民》(July's People)(桂冠)、《偶遇者》(The Pickup)(九歌)、《最後一匹人頭馬是怎麼死的》(Telling Tales)(大塊)。

2008年,葛蒂瑪在印度加爾各答發表演講。(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