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部長既辭 蔣偉寧背後的學閥該放手了

2014-07-14 13:51

? 人氣

風暴七十二小時後,教育部長蔣偉寧請辭。(資料照,余志偉攝)

風暴七十二小時後,教育部長蔣偉寧請辭。(資料照,余志偉攝)

風暴七十二小時,教育部長蔣偉寧請辭獲准。風暴核心的陳震遠尚未向科技部說明,蔣偉寧可能到有職下台還自覺無辜,但是,他並不無辜,身為政務官有政策責任、政治責任,身為學者,更要負道德責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用懷疑,有關陳震遠為核心的「台灣學者學術期刊造假」醜聞,對台灣學術信譽確實已經造成莫大傷害,除了國際媒體的大幅報導之外,連國外哲學性質的部落格Brian Leiter都轉載了。

如果只是陳震遠個人行為(照他的解釋是鍵盤敲多了,才會敲出一堆同儕信箱),風暴或許還在有限的小圈圈中,但是,一次六十篇論文,包括教育部長的論文都在其中,這個風暴就不只是「個人扭曲審查程序」,而成為「台灣學者」的「共業」,經此風波,國際學術界勢必嚴視台灣的學術研究成績。

這次事件不是論文抄襲或造假,而是「扭曲審查程序」,或謂既非關抄襲造假,有這麼嚴重嗎?答案是:更嚴重!

第一,論文不抄襲不造假,不代表論文的品質在水準以上,審查程序的扭曲確保論文不問品質是否合於門檻,登上國際學術期刊的機率(和頻率)倍數升高。

第二,未經充分合格的審查程序過關的論文,就是未經驗証的「瑕疵論文」,這些「瑕疵論文」如果都列在學者的履歷上,而履歷成為學者升等、升講座、當選院士、甚或申請國家研究計畫,就全成為未經充分驗証的「瑕疵品」。

這也就是為什麼事件爆發後,科技部必須重新回頭檢視所有被「震動與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Control)撤下的論文,還要回頭檢視陳震遠等接過的研究計畫或委託案。在調查的過程中,被調查的必然不只是陳震遠,有因為陳震遠搞出來這套扭曲審查程序下刊登的所有論文的所有掛名作者。換言之,蔣偉寧勢必也在被調查之列,他如何能安居部長之位?

學界為此嚴厲檢討,何以致此?學界並把矛頭指向以發表數量做為系所評鑑、校務評鑑、頂尖大學評選的政府,因為有這樣的指標,論文發表數量也成為教授評鑑與升等的標準。坦白說,評鑑必有其可量化的指標,但人心卻是難測的黑洞,同樣的標尺,有人抄襲、有人造假、有人扭曲審查程序…,但是,總還有更多學者執著於學術專業、學術倫理、學術道德,更重要的,國際期刊標準相同、程序一致,對各國學者皆然,何以獨獨「台灣學者」想得出奇招?

如果學界要把矛頭指向政府,這和馬政府遇事「都是民進黨的問題」,或民進黨遇事「都是馬總統的問題」又有何兩樣?

台灣習慣了考試拚第一的教育,學者習慣了論文數量拚第一的研究環境,就是沒人反問自己:人品呢?人的品性格調不必第一,只要正常,就不可能連論文投稿都想鑽漏洞、走偏門。慣性走偏門的,陳震遠顯非第一人,肯定也不會是最後一人,是什麼樣的學派、學閥環境讓「陳震遠們」涉險,這也就是為什麼學界追問:陳震遠、蔣偉寧背後是什麼「共犯結構」?

學界不是政治圈,不是能和稀泥的地方;學術研究不是政策說帖,不是敷衍應付就能過關;學術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動力,而學術倫理的核心唯誠實耳,無此則不可能建立學術的權威,馬政府學者成群,不可能不了解問題的嚴重性。政府任何機制,都遠遠比不上學者倫理與紀律的自我要求重要;蔣偉寧既辭,學界也該自清與自醒了,至於馬政府背後的學派或學閥,該放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