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中醫」改名不應只淪為意識形態的爭辯

2020-07-08 06:40

? 人氣

立法院長游錫堃日前拋出「中醫」、「中藥」是否要改名為「台醫」、「台藥」。(資料照,盧逸峰攝)

立法院長游錫堃日前拋出「中醫」、「中藥」是否要改名為「台醫」、「台藥」。(資料照,盧逸峰攝)

立法院長游錫堃掀起了「中醫」「中藥」 改稱「台醫」「台藥」也不錯的話題, 台下掌聲響起,立即引起媒體的注意與報導,不過焦點都擺在「改名」上, 結果然又是一場意識形態的論辯,真正台灣中醫的問題與發展根本不願意深入探討,那些台下鼓掌的中醫藥界人士所期待執政黨的作為可能又將再等一等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大三學生媒體實務課程做電子書專題時,學生關注到中藥店的問題,他們認真蒐集資料、實地採訪後,整理編排與後製完成了《藥怎麼辦》電子書,學生初步的觀察是中藥是華人文化重要的一環,經歷數千年的傳承,秦漢時已有《神農本草經》等藥學文獻, 但是如今台灣中藥產業式微,中藥店驟減,許多業者被迫關門,能夠掙扎生存下來的業者靠得就是轉型,有人打出藥膳、有人轉型成咖啡店來吸引年輕世代,……各種轉型都會碰上一個關鍵問題:民國82年以後,政府就沒有辦中藥國考,當然也沒有發出一張執照,更沒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

這樣的「禁置」無疑地就是扼殺了中藥生存發展的契機,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民國94年中藥店有12,682家,到了107年只有9,971家,每年以200-300家的速度銳減,無怪乎107年11月6日上千名中藥業者上街頭陳抗,陳時中部長當時承諾3個月內釐清法律爭議,後續再提解決方案。(去年12/6立院三讀通過《中醫藥發展法》,提供了中醫藥發展的法律基礎)

學生的觀察中,中藥店有百年歷史的業者通常都是家庭事業傳承而得以生生不息,另外靠得就是學徒制來留住有心投入中醫藥行業的人士,如今既不辦國考又不發證照,即便百年老店,目前經營者年齡多半偏高(平均65歲),沒有就業與創業的證照做為保障,有志之士怎麼可能甘願從學徒做起,一步步發揚光大呢?

《中醫藥發展法》主要要點有:(1)中醫藥發展之補助或獎勵。(第 7 條)(2)強化中醫藥於全民健康照護之功能及角色,並提升中醫醫療資源可近性及醫療品質,發展中西醫合作與具中醫特色之醫療照護及服務。(第 8 條至第 11 條)(3)政府應發展及輔導國內中藥藥用植物種植,完善中藥品質管理規範,加強中藥上市後監測,並輔導中藥產業開拓國際市場。(第 12 條至第 15 條),……只是對於如何讓中藥商與中藥店的未來發展還是沒有給予完善的輔導與轉型機制

游錫堃院長只見到中醫中藥與台醫台藥的「政治誘因」卻不見民國87年衛福部修訂的《藥事法》第103條迄今對中醫中藥界造成的限制與困擾,不在當幫助之處幫忙,只在名稱上起鬨,原來立法院院長就是可以如此糊弄大眾以取寵啊!(小英總統致詞時還會提到了現階段政府對台灣中醫藥的政策核心,是在如何促進中醫藥的完善發展,以照護民眾的健康福祉,並繼續在防疫領域,成全民最有力的後盾。)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