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客下課】朋友老是把我家當免錢洗衣店⋯面對愛佔便宜的損友,你該這樣做

2019-06-18 09:39

? 人氣

朋友老是跑到家裡來借洗衣機,不勝其擾 …(圖/pixabay)

朋友老是跑到家裡來借洗衣機,不勝其擾 …(圖/pixabay)

不少人認為,朋友在我們的一生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商業哲學家傑米·羅恩說:「你是你身邊5個朋友的平均水平。」不管這平均值的真實性,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麼人跟什麼人在一起,好像有其道理。

有道理,但不表示全無意外。我們也聽說過,哪些事情最考驗「友情」,扯到錢是一項,一起旅行是一項,如果這兩項放在一起,考驗更大。

朋友分享她與高中同學的故事。十七八歲就認識,她說她們「友情」有二十幾年了。我的疑問是「同學認識久了就是朋友嗎」?

她們一次相約跟團出國旅遊,當時政府正好發消費券刺激國內消費,A工作地點隔壁就有銀行,所以問了B一起換了外幣。兩人在機場碰面時,B拿了消費券與現金給A,A問怎麼是消費券?B振振有詞的解釋消費券等同於現金,沒有差異,怎麼說怎麼有道理。A不想壞了出國的興致,想著是朋友就忍一下。但是當時的不愉快,一直梗在心裡,有種莫名被坑了的感受。

如果B要使用消費券抵現金,可以一開始就跟A說清楚,親兄弟都明算帳了,更何況只是認識久的「類朋友」同學。這樣當面讓朋友沒有選擇,或是很難選擇,說白了,是不太夠朋友。

同學久了不一定是朋友,同事久了也不一定是朋友。相識一場只是剛好遇上,能不能志同道合走下去,才有當朋友的可能。

另一則好友的故事。我們三位曾經很短暫共識過,乙是個很節省的人,東西能跟人借就不自己買,反正借就是開口就好。甲乙因為住得近,乙常常跟甲借東西,例如隨身碟、相機等,都是使用後能看似「完整」歸還的。這些看似不麻煩的有借有還,其實讓甲很不舒服,因為得約時間碰面,得整理出相機與隨身碟等。

甲提到,乙更有甚之的到她家借「洗衣機」。這聽來荒謬,因為得到人家家裡去一小時上下。我問甲怎麼不拒絕,她說乙每次電話上都是問「妳在家嗎?」,下一句就是「我現在過去找妳」,而不是「我可以去妳家洗衣服嗎…」再則是開過一次口之後,之後就很容易開口了!乙每次過去都會帶上茶飲給甲,甲幾次跟乙說她不喝飲料,乙之後就直接空手去甲家洗衣服!不,不是空手,是一手一袋,兩袋一週的衣服。甲還得陪著聊天。

直到後來,甲每次接到乙電話都推說不在家,才結束這荒唐的借洗衣機故事。或許這兩則故事都有點「極端」,但是無論是故事一的B或是故事二的乙,覺得跟朋友開口容易,就一直開口要求,對於這類朋友還是敬而遠之,彼此祝福即可!

這兩則故事,說遠些,都跟錢有關。故事一,用消費券抵現金,消費券是有使用期限的,不全然等同現金。故事二,借隨身碟、相機、洗衣機等,這些都是別人花錢買的,沒道理仗著「我們是朋友」就開口借!

這兩則故事還有個道理,就是同學久了不一定是朋友,同事久了也不一定是朋友。認識多久跟能不能當朋友是兩件事。別把認識當朋友。

作者介紹|陳青

愛寫文。出過書。還在寫,還想出。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